【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常州:让“文明之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0/04/26 19:31  常州晚报  

  常州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让“文明之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是常州制定的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弥补了常州精神文明行为促进综合性立法空白

  昨天下午,记者从《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5月1日起,《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据介绍,这是常州制定的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是常州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常州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新阶段。据悉,《条例》共六章三十七条,包括总则、文明行为倡导、不文明行为治理、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

  是什么

  六章三十七条,为市民日常行为确立一系列文明规范

  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周智夏介绍,《条例》通过六章三十七条内容明确文明行为的定义,明确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原则,明确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体制,同时也建立文明行为倡导机制,确立不文明行为重点治理清单,建立不文明行为协同治理机制,建立文明行为促进保障监督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法律责任,为市民日常行为确立了一系列文明规范。

  据悉,《条例》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条例》制定的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基本原则、职责分工、社会参与等内容。第二章文明行为倡导,对文明行为做出了规定,从制度上明确为见义勇为、慈善公益、自愿捐款、志愿服务、特定群体保护的个人和组织给予鼓励、支持;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便利服务。第三章不文明行为治理,明确承担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职责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的责任和权力。第四章保障与监督,对《条例》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顺利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五章法律责任,明确规定了对违反《条例》规定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应给予的处罚措施。第六章附则,规定《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实施。

  为什么

  弥补常州精神文明行为促进综合性立法空白

  《条例》是常州制定的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弥补了常州精神文明行为促进综合性立法的空白,为高质量持续推进常州全域文明城市建设、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同时,《条例》的制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转化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体系。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梅向东介绍,制定《条例》是高质量推进常州全域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2017年,常州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并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站在新的起点上,社会文明建设有了更高、更广的要求,既需要有新的抓手,也需要强调手段、过程、方式的规范健全。

  2018年初,市文明办牵头常州大学法学院成立《条例》攻关联合课题组,开始了《条例》草案的立法调研与起草工作。立法过程中,先后赴浙江宁波、丽水等地调研考察,学习借鉴福建厦门、浙江湖州和淮安等市的立法经验,网上调查问卷5.2万人参与,先后7次召开由市各有关单位、市有关部门和法律专家、基层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历时近2年,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讨论、数易其稿,终于有了现在的《条例》,解决了文明行为规范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新的里程碑。

  梅向东表示,《条例》的制定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建立了“连接线”,可以依法惩治相关的不文明行为,使文明劝导可以“软硬”两手抓。通过《条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一些文明城市建设中“老大难”的问题,使文明办、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可以旗帜鲜明地开展褒奖和惩治,同时也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落细、落小、落实,更务实地回应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做什么

  推动文明行为内化为个人自觉

  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域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由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的“木桶”。在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常州优势突出“牵引力”强劲,文明城市建设屡创佳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硕果累累,尤其是发源于常州的道德讲堂,十年常态常新,成为道德风尚高地上的一面旗帜。梅向东表示,《条例》的制定,能够有效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难点、痛点,设置“重点治理清单制度”,不仅解决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法治实践之间的矛盾,还为联合执法、法律惩罚等提供法律保障,着力整治与处罚市民群众十分反感、社会反映十分突出,并且反复发生、反复回潮的不文明行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木桶的“短板”。

  据悉,通过本次立法工作,常州系统总结和提升了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方法载体等成功经验,并对一些顽疾痼疾、问题短板予以重点整治和逐项提升。特别是通过立法工作,把各级各部门在文明行为促进、管理和执法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厘清,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形成上下齐心、同创共建的整体合力。

  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市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离不开群众。为此,《条例》设立了文明行为的“红黑榜”,告诉市民鼓励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违反了禁止行为必须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推动文明行为内化为个人自觉,逐步形成社会良好风尚。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实施后,常州将创作一批以《条例》“倡导”的文明行为和“禁止”的不文明行为为内容的百姓视角精品剧目,并将这些课程剧目送入基层道德讲堂。同时,筹建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招募文明劝导员,围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地铁”“文明就医”方面,开展劝导志愿服务,引导广大群众学以致用、文明言行。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