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 “报复性消费”来了?也许就是“薛定谔的猫”
2020/03/26 20:35  交汇点新闻  

  一次下单77杯奶茶,一口气购买50支口红,点了整本菜单的烧烤,连吃三天火锅直接被送进ICU……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稳步向好,被压抑多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自我,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消费现象屡屡见诸媒体。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消费性行业将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

  观潮君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一

  “报复性消费”成为近期热词,并非空穴来风。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近日在媒体刊文指出,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约1.5万亿元,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逐步释放,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在其演讲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们会看到的分别是货币宽松政策、产业大规模投资、民众报复性消费。”

  一系列近期公布的市场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论断。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披露,2月下旬,商务部重点监测的1000家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2月中旬增长5.6%,自1月下旬环比连续负增长后,开始恢复正增长。

  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全国40个主要城市3月上旬的数据来看,手机类比2月上旬增长58%、装修服务增长195%、家用电器增长37%。

  面对“报复性消费”的诱惑,政府、商家和投资者都在低谷中翘首以盼。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随后,多种方式促进消费的措施不断跟进。浙江、河北等地发放消费券;江西、浙江则先后宣布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以期提振文旅消费。

  观潮君注意到,舆论场上也有声音认为,仅靠这些这些数据无法明确预示“报复性消费”趋势。在他们看来,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反弹,只是一种刚性消费的延迟满足,并不能算报复性反弹。

  更何况,有些行业注定无法“报复性消费”。下馆子、吃火锅,暂时会集中爆发,但次数不可能太多,不然身体会“报复”。旅游、理发,是固定消费,也不可能天天去。

  所以,与其说是“报复性消费”,不如说是“补偿性消费”或者“恢复性消费”。

  有些网友更是直言,“报复性消费”要建立在有“报复性收入”的情况下。疫情过去后,收入不降低的公司就是良心公司了。比起“报复性消费”,更多人可能更会选择“报复性存钱”。

  这并非杞人忧天。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此前对工薪阶层金融健康的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70%的工薪阶层预计疫情后家庭收入将减少;另一方面,近六成工薪阶层手中的应急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以内的疫情前同等标准生活,仅两成可维持半年以上。同时,我国家庭债务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2018年房贷占家庭债务比重已经升高至55.6%,这种债务结构也对消费需求产生了影响。

  在观潮君看来,对“报复性消费”不能一概而论,疫情挤压对原有消费行为带来的“审视”和“重构”,使得未来的消费趋势并不十分明晰,简单予以肯定或否定判断都流于片面。

  观潮君还认为,行业不同、人群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忽视前提条件而去论断“报复性消费”存在与否,无异于谈论一只“薛定谔的猫”:有也是没有,没有也是有。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7年前的SARS,做一个对比观察。这,或许有助于思考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业走势。

  2002年11月,我国发现第一例SARS患者,次年三四月进入疫情高峰期,直至6月疫情才基本结束。SARS造成了消费行业的断崖式下跌,其中餐饮行业尤其损失惨重。

  疫情结束后,餐饮行业逐渐步入上行区间,但直到2003年9月,餐饮行业的同比增速才回到上年同一水平,且并未出现显著提升,“报复性消费”并未得到充分印证。

  当然,的确有些企业在熬过SARS迎来发展报复性增长。

  比如携程在2003年疫情过后一举坐稳了行业龙头的地位,在SARS结束后半年内,就成功登录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比如刘强东曾自述,SARS导致中关村电脑卖场集体关门,这让他考虑做电商,最终走向全面线上化的道路。

  同样也是在那一年,阿里巴巴创业早期的“十八罗汉”之一,孙彤宇带领着8个人,在湖畔花园二次创业,推出了淘宝网。

  这几个重磅企业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人们消费习惯,改变了中国经济版图,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2003年非典疫情,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商大国。

  当然,在对SARS和新冠进行类比的时候,不能忽略两点:一是我国经济已经告别超高速增长期,二是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爆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的信心恢复。

  但换个视角来看,此次疫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消费供给端的升级与进化。

  比如,由于线下消费场景骤减,零售及餐饮企业积极开拓线上业务,并对流程进行数智化制造升级,互联网销售、外卖送餐等,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安心餐厅”、京东到家等一大批“无接触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激发了本地生活数智化新服务的加速。可以预见,在疫情结束后,本地生活行业极有可能迎来“新服务”业态的全面爆发。

  还有,线上课堂、居家办公、虚拟会展、远程问诊、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不仅缓解着疫情造成的冲击,也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一个个历史过程循环往复,最终又回到原点”。吸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的考验。

  

  2020年3月,央视“315”晚会首度宣告延迟播出。

  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人们关于“报复性消费”的乐观预期,也是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提醒。

  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消费上关国计,下连民生,是拉动当下和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观潮君认为,无论是“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该来的总归要来,日子也要一天天继续。与其过度乐观或悲观,不如先踏踏实实做好能做的事情,比如有序恢复秩序、提振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能够做、必须做的事情有很多——

  恢复正常消费秩序,尽快恢复“烟火气”。近段时间,江苏很多设区市领导带头下馆子、逛书店、推介文旅产品,率先摘下口罩,传递复工复产积极信号,提振百姓消费信心。但恢复正常消费秩序仍有“堵点”。比如说,当前国内疫情已经显著好转,然而很多地方快递还是不能进小区。深圳、上海等城市已出台规定,快递员、外卖员、搬家员等物流人员和车辆可以进入小区,很多地方要动起来了。

  优化消费环境,让老百姓买得更放心。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动线下消费无理由退货承诺,为广大消费者吃下一颗宝贵的“定心丸”。加大消费者权利保障力度,一则能提升消费者信心,二则倒逼企业提升活力和竞争力,三则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让实体经济回到平稳、可持续的良好发展轨道上来。服务要提升,监管更要跟上。

  提升消费能力,让居民的荷包鼓起来。因为只有口袋里有钱才能大胆消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正视这个朴素的道理,通过实打实的行动,提升百姓的消费能力。比如,通过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发放生活补贴、减免个税等方式,稳定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有效购买力,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最长远的扩大内需之途。

  提振消费信心,是一个双向发力的过程。需求端“输血”固然重要,供给侧“造血”更显紧迫。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加快“放管服”改革,促进消费企业尽早开工复产“自我造血”;对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通过阶段性减免税费、援企稳岗、金融支持、房租补贴等精准政策供给,加大扶持力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培养发展新消费,推动消费方式升级换代。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上线升级;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促进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健康发展。

  在观潮君看来,无论“报复性消费”能否如期而至,消费经济的回暖和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强刺激,更需要稳增长,归根结底还要靠稳定的就业、收入和财富积累来支撑。

  在这方面,我们大有可为,也理应大有作为。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