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特别报道 | 抗疫一线医生群像:我们的名字叫“医生”
2021/08/18 20:48  新华报业网  

  【中国医师节】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今卫健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是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节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

  穿上防护服,他们挑战着身体的极限;走进病房,他们是患者坚强的后盾;冲锋在抗疫一线,他们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虽然都是普通人,但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他们就成为白衣天使,以辛劳恪守职业,以仁术惠济苍生。

  8月19日,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将如期而至。江苏省26.8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将在日常的工作中迎来自己的节日,忙碌在抗疫一线的医生们,也将在争分夺秒的工作中诠释深刻的抗疫精神和职业精神。

  1 我叫陈旭锋,医生的初心在每一天

  7月27日起,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科副主任陈旭锋带着13名医生、50名护士、18位感控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先后整建制接管了三个病区:B5-1、B5-2和B6-1。

  早7点,陈旭锋要和医生护士们行政交班,了解收治病人数量、病情变化,对所有医务人员感控情况进行检查、健康上报,再讨论治疗方案,每个情况都要了然于心。早接班结束后,他会穿上防护服进舱,走到病人的床边评估病情。

  18日上午十一点,陈旭锋“出舱”,电话接受记者采访,并且说,最多只能十分钟,我还要继续回去工作。“重症科医生,要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发展:血压、血糖、肝脏肾脏指标等。ICU的患者,除了新冠肺炎以外,多数都患有基础疾病。”陈旭锋解释,在重症医学里,行家都知道这句话——“没有突然普通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的病人,只有没有及时观察到病情微小指征的医生”。

  刚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前一周,他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到两三个小时。在反复商议治疗最佳方案时,陈旭锋和同事们要在不断权衡中选择对患者最好的那一个。他记得,有一位患有哮喘的病人入院时喘得厉害,要不要插管成了一个难题。“从他的肺功能和氧化指标来讲,肯定是要插管的。”但陈旭锋看来,患者哮喘病史导致平时氧合就较差,已经耐受了低氧的过程,采取保守治疗对患者更好。经过反复论证,让患者采取俯卧位观察。起初患者十分抗拒,陈旭锋和团队多次与他沟通,成功取得患者理解,让患者度过了低氧的过程,避免了插管,也成为首位从重症出院的患者。

  今年43岁的陈旭锋去年支援武汉抗疫,先后支援方舱医院的建设、重症患者的救治、又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的ICU。整整在前线工作了83天,等到武汉全部重症清零后才返回南京。“医者的初心不会随着时间改变,我和其他医生一样,会始终把百姓的健康当做最高的使命。”

  2 我叫刘宇恺,抱着他想起我的女儿

  从包里拿出这只拨浪鼓时,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刘宇恺有些感慨,“计划7月中下旬带十个月的女儿去郊游,准备行李时将拨浪鼓收入包中。”不料疫情突起,7月26日,刘宇凯与另外77名同事作为医院第二批队伍紧急来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支援。“收拾行李时忘了,一直将拨浪鼓带到了驻地。”

  忙碌一天下来,夜深人静时,会想家人。“想起将女儿小小身体抱在怀里的柔软和温度,胖嘟嘟的脸蛋贴在耳边咿呀学语。”刘宇凯说,这时候他就会摇起那只拨浪鼓,想着女儿藕段般的小手把它捏住使劲摇摆。

  8月1日,病房里新收了一位小病人——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大大的脑袋,瘦小的身体,乌黑的头发,两只大眼睛无助地打量着陌生的环境。“虽然他症状并不严重,但家里只有他一人确诊,因此与其他和父母一同送来的小朋友不同,他只能一个人孤零零住进隔离病房。”刘宇凯发现他不爱说话,也基本不吃东西。白天要护士“妈妈”一直抱在怀里,到了夜里就在护士“妈妈”的陪伴下一个人躺在病床上。

  “有一天我忙完手中工作,来病房找这个小男孩,冲他拍了拍手想抱他但他毫不理会,我就想起了我的拨浪鼓。果然,吸引小男孩抬起头。我一把抱起他,一霎那我仿佛又抱起了自己女儿。”刘宇凯说,只不过女儿胖胖的、肉肉的,捏起来像海绵,而小男孩却如此瘦小,即使隔着手套也能清楚数出背部的肋骨。但他又如此像我女儿,紧紧贴在我胸口,隔着防护服也能感受到小小心脏的跳动。我想念女儿,小男孩想念父母,他的父母也必定思恋幼子。”

  刘宇凯告诉记者,孩子后来心情好多了,会主动出门和别的小朋友玩,也即将出院转康复隔离。而他还没回去,转入楼下的重症病房继续抗疫。“坚持到底!过不久,我们的父母和孩子终将相聚。”

  3 我是“核酸采集队”,一群不回家的人

  记者原本是采访南京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刚,但是他坚持说,“不,我要说的是我们这一群人。我们临时紧急出发,未曾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几天,但始终整整齐齐未有一人离开。”

  在刚组建临时团队时,张刚就提议五十岁以上或者有特殊情况的队员可以提前撤回,但那时,提议无人应答。今天,二十多天过去了,他再提议:有哪位先提前回家?还是无人应答。不,不是无人应答。“不到疫情结束绝不回去!”是这支由南京市儿童医院医护组成的核酸采集队共同的心声。

  年纪最大的郝晓艳主任坚决不回家,“我要留下来!后勤保障需要我!”皮肤严重过敏、起泡瘙痒的童千红老师坚决不回家,“不能穿防护服,那可以接打电话进行联络工作呀!”心脏不适的张红叶医生和陆世丰主任坚决不回家,“没什么的,还可以坚持!”即将进行博士后出站答辩的于晓文坚决不回家,“大家一起来的,要回家就一起回家!”此后的每一天,队员们都是精神抖擞地出发,精神抖擞地回来。

  连续几轮采样,这支队伍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居民结下深厚情谊。张桥社区的老奶奶拿了把蒲扇给队员扇风,“别中暑,我给你扇扇!”待他们去下一家才放心离开。石埝社区的郑大爷主动推出自家三轮车,“你们实在太辛苦,我带你们走!”热心淳朴的居民还送出一包龙虾,“自家养殖的,又大又肥,送你们尝尝。”

  8月12日,连续工作的第18天,这支队伍接到了医院全员可以撤回替换的通知。起初大家很高兴,但想到医院还要再次组建一支50人队伍,新队伍对采集等工作还不熟,医院人手也紧张。尽管很想家,但大家一致决定继续坚守。 “相信美丽的南京不久后会恢复往日的车水马龙,而我们这群不回家的人也终将和家人团聚。”

  4 我是徐静,病区里多了一群“中医粉”

  “省里需要立即增派四名中医专家支援扬州,科里准备派你们前往,有没有什么困难?”8月6日,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学科主任周贤梅把即将前往扬州的四位同事请到办公室。

  “我可以的!”朱际平率先表示朱际平家里老人近日下肢骨折,病情还不稳定。“我也可以!”吴刚和李磊几乎同时回答道,他们两位的爱人也都是临床工作者,经常需要值夜班,孩子都还小,估计是要送到爷爷奶奶家里去了。徐静想了想,也坚定地说:“作为中医人,能发挥作用是荣幸!”

  徐静的爱人在外地扶贫,女儿才初中二年级,她要是去了扬州,女儿就只能一个人住在家里。“平时她在外地上学,暑假在家我也想好好陪陪她,但是疫情当前,我作为医生不能向后退!”放下对女儿的担心,8月7日徐静和同事一起前往扬州,迄今已经12天,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徐静最大的感受就是多了一群“中医粉。”

  “阿姨,看病为什么要摸手腕?”病房里一个小男孩的问题让她忍俊不禁,“这叫做‘把脉’,来张嘴,阿姨再看看你的舌苔。”徐静利用闲暇时间告诉小朋友什么是中医和中药,让不少孩子知道了中医药的奇妙力量。等到中药汤剂再拿过来的时候,他们都能一口气喝下去,说自己“不怕苦”,要好好配合医生治病。

  病房里还有不少看起来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他们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平时很注重运动,却也“中招”?徐静查看了患者的舌苔,发现这位患者正气较足,但阴阳不平衡,湿热较重。虽然患者经常运动,但摄入过高的高蛋白超过自身的代谢能力,成为“毒素”堆积在体内,就会阻碍机体气机的升降沉浮,即“阴平阳秘”。这位年轻患者恍然大悟,为中医们竖起了大拇指。

  “患者的康复就是医师节最好的礼物。”徐静坦言,每年医师节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类考试,今年更是面对这疫情“大考”,她不奢求多么华丽的仪式感,只希望多做点工作、多观察点病人。“就这样过节,蛮好!”

  5 我是代静泓,从医19年,一直会被病人感动

  “明天是医师节,祝您节日快乐!”“啊?竟然忘记明天过节了。谢谢!”南京鼓楼医院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二队副领队,医疗组长代静泓告诉记者,病区内一位扬州转运过来的老太太经精心治疗,这两天病情大有好转。

  8月8日,南京鼓楼医院抽调了呼吸、感染、老年、胸外等科室74名医护组成医疗队,进驻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C5-1病区。代静泓说,因为这支队伍从领队到护士基本以女性为主,党员比例也很高,被大家叫作“红色娘子军”。

  “扬州老太太来时不停地咳嗽、咳嗽,听着就令人心焦。是我们重点关注对象。担心她想家情绪波动,还专门请来心理医师给她做心理疏导。在大家的努力下,老太太不仅病情逐日好转,也开朗起来,有时还到走廊上散散步。这些细微的变化,我们也看在眼里。”代静泓说。

  “前天老太太在走廊上散步,突然听到一间病房内传出来的声音很熟悉,她推门进去一看,竟然是她多日未见的女儿!原来她女儿这住同一层楼同一个病区!母女两异地相见,紧紧相拥……”

  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把她们母女两调一个病房,自那以后,老太太终于一扫多日的阴霾,脸上时常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医护人员再来为她治疗时,她积极非常配合,而且每每还不忘说声“谢谢!”

  “老太太病情好转对大家来说,真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我们医师节日最好的礼物!”代静泓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病人在哪里,医生的战场就在哪。她只想着快快把病房内的患者全部治好,院本部还有许多科研、带教任务要完成。

  今年是代静泓从医第19年,她坦言,这19年仿佛心境没太大变化:病人好转,就满足开心;病人遇到困难,就揪心。而每每看到病患开心、出院、康复、相互鼓励的这些画面,还是会忍不住感动:病人的康复就是医生的职业成就感,病人的乐观和坚强,也是医生的职业动力。累,值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蒋明睿 仲崇山 沈峥嵘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