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一米视角”见高度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公布了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江苏常州、昆山、南通三地入选。截至目前,江苏已有7地入选儿童友好城市。早在2022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联合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就提出,要坚持“1米高度”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所谓“1米高度”视角,实际就是儿童视角。强调“1米视角”就是强调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能只考虑到成年人需求,也应该更好满足儿童需要。目前,不少城市在规划设计时,各类设施大多采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这样的标准远超儿童视野,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不便、风险。比如,一些电梯扶手专为成年人设计,儿童手扶有困难,有可能出现磕碰、摔伤;一些地方公共场所母婴室、第三卫生间仍有待普及,易对儿童及其监护人造成不便;在各地社区的公共空间里,儿童的娱乐设施偏少,儿童使用成人设施则容易滋生安全隐患。甚至很多儿童艺术展空间场景中,布展落地的作品高度往往也在一米之上,让人怀疑这类展览究竟是不是为孩子而展。这些基础设施和活动,在设计之初就未能充分考虑儿童便利度。

在教育界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这样,孩子才会“领情”。城市建设也是如此,城市治理者只有“蹲”下来,才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城市建设便利性。当然,成人再怎么挖空心思,也未必有少儿那样的发言权。要站在“1米视角”看城市,不妨多听听儿童声音。比如,通过成立悦童观察团,鼓励儿童以“社区小主人”姿态参与讨论公共事务;开展“小市长”评选活动,设计“小市长”对话大市长、施政演说等特色环节,以活动形式征集少年儿童意见建议。我省不少地方采取类似措施,为儿童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的平台,有针对性提升了城市儿童友好程度。

当然,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大有空间,我们既要解决儿童友好从“无”到“有”的问题,也要答好从“有”到“优”的考题。这点不少国际知名儿童友好城市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丹佛市的“见学地景”模式闻名遐迩,当地将全市46块废弃的学校场地改造为充满吸引力的户外儿童游乐空间;德国慕尼黑机场因其健全的游乐设施、独特的飞行体验文化,成为世界十大儿童友好机场。这些地方的新做法新范例,为我们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启发。

关爱儿童就是守护未来。当前,我省城市建设已经历快速发展期,城市面貌更加光鲜亮丽,但城市“筋骨”完备之后,既要体现城市建设“高度”和“温度”,还要对城市设施进行精雕细琢。这样,才能让城市在“一米视角”中见高度。

(韩宗峰)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