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让更多城市“边角料”成为居民生活“小确幸”

商业综合体的露天阳台蝶变屋顶花园;文化场馆顶层打造“奇幻天台百老汇”;迎着城墙门洞里的“穿堂风”,看露天电影、打卡艺术装置……近期,南京多个区利用露台、天台、城墙门洞等公共空间,打造夏日文旅消费场景。这些上“天”入“洞”的城市“边角料”有了新价值,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小确幸”。

不只是南京,这两年,许多城市都开始在城市“边角料”上“做文章”,打造“金边银角”与“诗和远方”:在上海,垃圾清运车停放点摇身一变,成为占地达1.5万平方米的洛克中环篮球公园;在北京,海淀区田村地区不仅被改造成休闲空间,还开出了一扇传承该地历史文脉的“小窗口”;在南宁,城市桥梁已使用的桥下空间达到48处;在香港,寸土寸金的皇后大道东,仅汕头街休憩处所在的那条不过数百米的街道上,就参差错落着近10个袖珍公园……

城市以“边角料”为切入,建设更加绿色、生态的街区,打造更加鲜活和多元化的场景,不仅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用情用心,从细节处改善和提升城市形象,为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增色,而且让居民在家门口随处就能休闲娱乐并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传递绿色理念,甚至可以通过在这些载体内组织自然课堂、环保科普活动,让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无论是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出于城市空地越来越少的现实考量,城市更新都在转向“精雕细琢”。地面零碎空间从被闲置、忽视,到变身一个个形态多样的“口袋公园”,桥下空间从以往无人问津,到开发出多种功能,公共空间比如屋顶、天台等也都被“活化”利用……这些城市“边角料”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盘活,不仅体现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回应民生期盼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操作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微创意”的过程中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不少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普遍征询民意甚至邀请居民通过“旧物置换”“旧物更新”等方式参与其中,城市中的人们不再仅仅是这些公共空间改造的“见证者”和蜕变后的“使用者”,而是自主性参与,成为“创意者”和“实施者”。城市通过“边角料”的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们更多地参与到城市、社区建设之中,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多样多层次需求。

(黄欢)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