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二战时期,一名刚入伍的新兵对英国陆军炮兵“一炮四人”的配置提出质疑,有三个人分别负责指挥、填弹和瞄准,而第四个人却只在旁边观望,无事可干。既然无事可干,为何还要配置第四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士兵几经周折找到了答案:起初,大炮是用马车牵引的,为了防止军马在开炮时受惊,专门安排第四个人负责拽稳缰绳。马车被汽车取代后,多余的“第四人”却因陈相袭,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这名士兵的好奇和执着,“第四人”才被改而弃之。然而,这个故事留下的思考,却很耐人寻味。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常遇到这样的“第四人”现象。比如,有的地方为了集中整治午间饮酒,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设置“午间禁酒办公室”,从当时的情况看,这样做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一项临时性的任务,午间饮酒之风刹住了,“午间禁酒办”就应该及时撤除。然而,有的地方并没有这样做,于是一些机构像“第四人”一样被沿袭下来。“馒头办”“西瓜办”“生猪办”等五花八门的“第四人”,大抵也是如此。这几天,湖南、江苏等地对一些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清理,有的地方一次性清除的机构多达130多个。这其中,有多少当初需要而今天无用的“第四人”?这个问题显然值得深思。
与“午间禁酒办”等有形的“第四人”相比,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时常遇到一些无形的“第四人”。比如,有的政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时过境迁,政策适用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经验当时“一用就灵”,但时代发展后,当初的经验却可能成为今天的阻碍;有的机制当初是最先进的,但今天如果简单地墨守成规、守株待兔,则可能变成落后的。就拿招商引资来说,过去一些地方靠“三年两减半”之类的政策优惠、靠制造“政策洼地”来吸引项目,在构筑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这样的办法已然成为“第四人”。诸如思维定式、路径依赖、萧规曹随等这样的“第四人”,如果不加以破除,我们的改革就难以推进,事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大炮旁边的“第四人”并无用处,可为何这么多年一直无人发现、质疑乃至改进?破除改革中的“第四人”现象,为什么那么难?原因在于:有的党员干部视野不够开阔,不开动脑筋、深入钻研,看不清新的形势与任务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不能感知到这个时代的深刻变迁。有的党员干部思维模式僵化,认为惯例是动不得、改不得、变不得的“不二法则”。其实有些惯例是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与群众期待格格不入的沉疴积弊,应该大胆淘汰;有些惯例虽然总体上合理,但局部漏洞、瑕疵亟待修补完善。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勇气担当,担心改变惯例会带来风险和阻力,不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显然,发现“第四人”难,破除“第四人”更难。
思变才会求变,求变方能改变,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在思变和求变中革故鼎新。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我们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主客观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用得好的东西今天未必还能用得上,“第四人”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与40多年前比起来,今天的改革面临的形势挑战更为复杂,难度系数更大,对创新求变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踢开束缚手脚的羁绊,不但善于发现而且要勇于指出更要敢于破除阻碍改革的“第四人”,变“事事循惯例”为“大胆创先例”,如此,我们才能蹚过“深水区”,让改革的航船在时代的大潮中劈波斩浪、御风远行。(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