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行业动态 > 正文
弦音刻影传薪火――南工大学子姑苏非遗青创行

为筑牢文化根脉,这个暑期,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弦刻新章・青创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驻足江南烟水间,以桃坞木刻年画的刻刀为笔、苏州评弹的弦音为墨,深入市井街坊,让青春身影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桥梁,在实践中完成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刻刀雕时光,年画承古今

木刻年画是苏州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其生动的图案和丰富的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跟随着有多年桃花坞木刻年画教学经验的张娟老师,深入探索传统年画的奥妙。

在教室中,张老师首先为学生们讲解了墙上年画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如倒挂的蝙蝠象征“福到”,盛开的莲花寓意“连生贵子”。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智慧与人文关怀。随后,她带领学生们亲身体验木刻年画的制作过程,从木版、刻刀的选择到最后的拓印,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致认真地完成。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传统的刻画技巧,还创新性地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中。他们将南京工业大学校徽、标志性建筑工大水塔以及电控院吉祥物“伏特仔”与传统年画图案相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时代特色。

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实践,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价值。虽然木刻年画的学习过程充满挑战,但学生们用心感受、大胆创新,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当被问及学校开设桃花坞木刻年画课程的初衷时,张老师表示:“学校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非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地方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开设这门课也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喜爱这项技艺。”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弦音传雅韵,评弹诉乡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实践团第二站走进苏州评弹艺术的世界,特邀苏州评弹学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一诺同学展示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在琵琶的悠扬旋律中,成员们沉浸于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评弹独特的声腔韵味和情感表达方式,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学习评弹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与语言的深度交融。从学习吴语特有的发音技巧,到用音韵演绎诗意文字,成员们逐步体会着吴侬软语的温婉细腻。在学唱《枫桥夜泊》时,通过反复的模仿与练习,使得那些流淌在唱词中的文化底蕴渐渐清晰可感。陈一诺耐心指导成员们调整咬字和气息,强调“评弹的韵味在于‘字正腔圆’,每一个音节都要饱满,才能传递出诗词的意境。”

谈及对评弹的坚守,陈一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情感表达。”尽管现代生活让传统艺术日渐式微,她依然活跃在社区舞台,用琵琶续写着姑苏故事。“评弹不只是表演,更是苏州人的精神家园。每当我在台上唱起《白蛇传》或《玉蜻蜓》,台下的老苏州人总会跟着轻声哼唱,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

社区展风采,非遗润民心

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淞潭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创新采用“展演+讲解+互动”的形式,将评弹与木刻年画两项传统艺术带入社区,让文化传承从课堂走向生活。活动现场,精美的图文展板生动展现了评弹与年画的历史渊源,陈一诺与实践团成员们联袂献上精彩评弹演出,使居民们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艺术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了印有南京工业大学校徽、标志性建筑工大水塔及电控院吉祥物“伏特仔”年画图案的明信片,将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礼品赠予社区儿童,让古老技艺以新颖形式走进年轻一代的心田。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的实践方式,既彰显了非遗的时代价值,又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润物无声。

非遗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段文化传承的旅程中,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弦刻新章・青创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通过评弹和木刻年画的学习与实践,将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非遗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可能性,推动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为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张左右 薛润杨 李静怡)

责编:应巧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