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毕业季·评论员想对你说⑫|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

毕业生“最后一课”,师长们的叮嘱句句戳心。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在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人类的价值在于能够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桎梏,在于能在虚实之间构建崭新叙事的“破界”勇气,给人许多启迪。

初入社会,不少人可能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比如,选择发展城市时,要么认为“回到小县城定会丧失斗志”,要么觉得“小镇做题家在一线城市扎根过得最惨”;选择工作时,认为“不考公考编就没出路”“不进体制内,一辈子都会在换工作甚至换行业中度过”,将稳定性作为职业发展的唯一考量因素;处理人际关系时,双方观点不合就认为无法继续合作,被拒绝等同受到孤立排挤;在自我认知上,一次失败就觉得“天塌了”,将挫折绝对化,陷入对未来的悲观。

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这种无形的桎梏?有人认为,是大脑天生偏爱简单模式,非黑即白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节省认知资源,避免过度用脑。也有人认为,这与在长期的标准化考试和相对单一评价体系中形成的思维惯性、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和圈层化的社会交往习惯有关。学生时代,学习效果往往由标准化考试考察,选择题也好,判断题也好,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能判出个对错。从小到大,“考试考得好,工作就找得好;工作找得好,生活得就好”的观点不绝于耳,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好”其实有“千般好法”。

许多人工作几年后会感慨,这个世界是复杂的,黑白之间还有广阔的“灰度”。“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于社会而言,容易造成对立和撕裂;于个人而言,容易使人忽视第三个选择的存在,令人产生“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恐惧,或使人满足于表面判断,放弃去探讨事物的内在复杂性的矛盾性,不利于内在思考能力的提升。

当然,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往价值标准与既有运行规则的碰撞,一时感到迷茫在所难免。这并非单纯的“坏情绪”,它恰恰说明了敏锐感知力的存在与自我调适的无限可能。去勇敢正视非此即彼的矛盾,或许你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师长的切身之谈——“人生很长,并非所有时刻都需‘二选一’。”

当你困于负面比较、信息超载,不妨放下手机,拾起书本,去登登山、跑跑步,感受春日的和煦。相信你明白,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并非生活的全部。拒绝被极端选项绑架,不过度焦虑或自责,形成独立而清醒的判断力,这里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肆意生长。遇到问题时,不妨多问问自己,“除了A和B,还有没有C、D、E……”面对冲突与分歧,谨慎论断,不急于反驳或站队,先问问对方“为什么你会这样想?”尝试站在不同立场上,理解其逻辑和诉求,综合评估利弊权重,寻找平衡与创新,或许能更好做出适应长远发展的判断与选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个世界远比教科书复杂,也远比想象精彩。同学们,祝贺你们走进这个具有创造力和多样性的世界!让我们在真实世界的喧嚣中,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中间声音,在确定性的诱惑前,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

(苏群超)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