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通市虹桥社区“一个人的剧场”又一次开演了。
把老房子狭小的客厅理出一块空地,搬一张板凳请老人家坐着,七八个退休阿姨组成的表演团队,穿上演出服、带上音响,简单报幕之后,6个节目轮番上演。
“剧场”简陋,但节目可不简陋。始于今年4月的这项暖心活动,至今已连演8场,负责人吴宪元告诉记者,每场都收获了掌声与感动。“演好‘一个人的剧场’,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让唯一的观众百分百满意,就是一场成功的‘喜剧’!”

为谁而演
聒噪的蝉鸣,熙攘的人群,老旧的小区。
7月13日,对于虹桥新村的独居老人蒋云霞来说,窗前的这些寻常景色,也生动了起来。两天前,社区网格员给她打来电话,“一个人的剧场”这一期要来她家表演。
“自从老伴去世后,家里很久不曾这样热闹。”蒋云霞今年84岁,老伴去世多年,子女远在新疆。她很期待这次演出,早早穿上自己觉得最漂亮、珍藏了十几年的红色短袖衬衫。“年轻的时候,我和老伴也经常在小区公园里跳舞,自从他走了,我年纪也大了,再也没去过了。”
吴宪元告诉记者,“一个人的剧场”源于年初的一次偶遇。当时,她正和姐妹们在小区公园跳舞锻炼,撞见了许久未见的老熟人。让她意外的是,再见时老人已坐上轮椅,平日里只能等家人得空时偶尔推下楼看看。
“把表演送上楼去,送到有需要的老人家中。”这个念头在吴宪元的心中萌生。作为一名在虹桥社区生活近40年的居民,她看着自己和身边的人一天天老去:“虹桥街道老龄化程度高达65%,我们社区更高,我们这里的大部分老人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退休工人,身体衰老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却不曾减弱。”
“志愿者上门来表演节目,真好!”夏汉明是“剧场”的另一个观众,从小残疾,依赖轮椅的他出行极为不便。平时只能在家看看电视,或者由老伴推着在小区里逛逛,如今老伴儿也80多岁了,两个人下楼的次数越来越少,“在家看电视固然能解乏,但家里还是空落落的,除了我们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在虹桥社区网格员李雯莉的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名册,上面记载着社区特殊老人的情况和电话,年过80岁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社区平时的重点关注和服务对象。今年4月,“一个人的剧场”开张之后,社区和吴宪元一起,通过电话摸排,根据老人的意愿,确定了8户服务对象,多轮上门表演,为老人们带去欢乐。

请谁来演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唯有真情永远藏心间……”7月13日,悠扬的音乐和欢快的笑声从虹桥新村201栋三楼蒋云霞老人家的窗口传出。踩着音乐的节拍,今年62岁的舞蹈演员蒋建华身着飘逸的演出服翩翩起舞。
蒋建华退休前是纺织厂的工人,从小酷爱舞蹈。年轻时因为生活的压力,一直没能在这个爱好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退休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加入了虹桥街道的木兰艺术团,而“一个人的剧场”的所有演员都来自这个艺术团。
木兰艺术团成立已有33年,团员来来往往差不多有三四十号人,目前时常活跃的团员有21人。“大家都是退休后加入的,平均年龄超60岁,蒋建华已经是艺术团的‘小妹妹’了。”吴宪元透露。
梳着一条油亮的大辫子,穿着好看的长裙子,演员董水平独舞《拔根芦柴花》深深地感染了蒋云霞老人。一舞终了,她的手被老人紧紧拉着,“看着你们就好像看到了年轻时候的我自己。”
“是啊,十几年后我们也就成了你们!”董水平拉着老人的手宽慰道。
“一个人的剧场”说到底,其实是一群“小老人”为“老老人”服务。退休在家的演员们,平时忙忙家务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参与艺术团的排练和演出。“过去跟着艺术团到处跳跳舞,现在还能参与到社区的志愿服务,一下子有意义多了。”董水平表示。
追求退休后的生活意义,几乎是木兰艺术团演员们的一个共识。
董水平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这些独居老人的孤独,我是最能理解的。”她告诉记者,30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她独自带着儿子,好不容易盼着儿子成家了,一场交通事故又夺去了儿子的生命。她回忆说,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也是无意中看到了艺术团在跳舞,就加入其中,“人有了目标,就有了精气神,天天穿得漂漂亮亮的,自己心情也好。”
“很多人跟我说,你年纪都这么大了,还涂脂抹粉去跳舞,不累吗?”郑秋萍今年71岁,她坚定地说,“我把家务事都处理好了,我来跳舞有什么不行呢?”前不久丁丽君的老伴得了脑溢血,家人都劝她别跳了,她也因此而犹豫,但是听说艺术团又搞起了“一个人的剧场”项目,她觉得她还能继续跳。“家里需要我,我把家事处理好;社会需要我,我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演好
一场演出,6个节目,约莫半个小时,节目涵盖舞扇、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整场演出,形式丰富、张弛有度,刚好能让老人开怀。
“这样的节目设置是在一次一次的实践中慢慢打磨出来的。”吴宪元坦言,一开始听说要开展这项志愿服务,大家都纷纷报名,哪知道第一次去老人家中就傻眼了。
虹桥社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小区,户型小,客厅只有五六平方米,哪里站得下20多人呢?于是第一次演出,最后变成了一场促膝长谈。
“唠唠家常虽好,但我们提前跟老人沟通的是文艺表演,离开的时候总看到老人失望的眼神。”“一个人的剧场”副团长胡聪珍回忆,从那以后,每次开演前,团队都会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走访,了解老人家的实际情况;原本常排的群舞类表演,也重新编排成独舞和双人舞。
因表演场地有限等,“剧场”规定每次表演定额6人。但每次报名的人还是很多,没有安排上节目的姐妹,便主动承担起场务的工作,这样一来,20多人轮流上门,问题迎刃而解。胡聪珍告诉记者,“从穿着自己的衣服,到穿上演出服表演,从表演结束就离开,再到与老人合影、聊天,几乎是场场都有新变化,眼见着‘一个人的剧场’也越来越好。”
“其实,我的耳朵已经不大听见了,但是她们能来我真的很感动!”89岁的独居老人刘淑英说。在她眼里,这些穿着花花绿绿漂亮衣裳的退休老人,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尽管听不见音乐,但她们脸上的笑容和活力深深地打动了她,表演结束,她从厨房抱出女儿买来的一个大西瓜,一定要请演员们尝一尝。
胡聪珍告诉记者,每次入户表演,都是一次走进老人生活和内心的机会。“表演之余,老人都会拿出糖果零食招待,有时会跟我们讲讲他们的人生感悟。这把年纪了,还能被当作孩子看,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以老助老
“莫叹暮色渐浓,莫惧孤影成行,时光仍有未尽的使命,一聚便成星河,汇成璀璨的集体……”
这是“一个人的剧场”新增的朗诵诗歌,由吴宪元创作,写的就是默默奉献的木兰艺术团成员。“启动这个志愿项目,或许有一时兴起的冲动,但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一次一次表演中收获的感动与满足。”
“我们现在为大哥大姐表演,不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表演吗?”今年73周岁的丁丽君是剧团里年纪最大的活跃分子,退休后还能有机会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让她坚信这项志愿服务会成为一种传承,在大爱中传播得更深更远,未来也一定会有人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带来光明。
虹桥街道党建办宣传干事季萍告诉记者,为了让这项志愿服务能开展下去,街道统筹,社区落实,木兰艺术团联动,逐层开展服务宣传,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知道这项服务,也让更多的心有余力的“小老人”加入这项服务。
“低龄老人”发挥余热,“高龄老人”得到照顾,如今,“以老助老”的养老模式在虹桥街道已蔚然成风:“一元理发店”专为高龄老年人理发,“博爱家园”上门为高龄老人做卫生……据统计,仅街道内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组织就有22家,其中12家是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
“社区养老常面临需求量大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季萍说,许多刚走下工作岗位的低龄老人有发挥余热的精力和愿望,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照顾附近的高龄老人——这份“以老助老”的双向奔赴,既为社会化养老添了力,也让双方的晚年生活更有滋味,这无疑是一个既温暖又可行的不错选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严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