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物品记录了一段历史,它们不应只锁在箱子里,我们希望更多人能看到。”11月13日,席德彰的后人席余华与章健决定,将老人遗留的一箱珍贵物品,包括两枚军功章和一份尘封72年的报纸,悉数捐赠出去。
此前,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曾以《一张旧报纸,揭开“平凡外公”72年的“沉默的荣耀”》为题进行报道。随着家人的深入整理,这位长津湖战斗英雄的形象,在更多事实细节的支撑下,变得愈发清晰。
一句战友的嘱托,开启数年求证之路
“当我拿到这份报纸时,手一直在抖。报道里的英雄,和我记忆中那个和善、沉默的外公,反差太大了。”章健向记者描述,他对席德彰的印象是一位普通的退伍军人,老人从未主动谈及过往的战斗经历。
改变发生在几年前。席德彰的老战友胡启玉偶然提及:“你外公当年上过报纸,那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这句话在章健心中埋下了探寻的种子。家人口中那些关于长津湖、炸碉堡、腿部伤势的零散片段,是否能找到一份确切的文字记录来证实?
此后,章健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在各大旧书网站和文献资料库中进行检索。“我把‘席德彰’‘抗美援朝’‘长津湖’这几个关键词反复组合搜索。”他表示,这成了一种习惯,希望能为战友口中的“英雄外公”找到客观依据。但由于信息有限,搜索工作一度毫无进展。
直到今年初秋,事情才有了突破。一家线上红色文献店铺的商品目录中出现了《顽强的席德彰》一文的摘要。“我反复核对了姓名和报纸年份,确认无误后立刻下了单。”
这份来自1952年的报纸,详细记述了席德彰在1950年长津湖战役中的事迹:时任爆破班长的席德彰,在战斗中主动请缨,独自向敌军碉堡匍匐前进;途中膝盖被炮弹击中,他简单包扎后继续任务;在两次昏厥后,他用牙咬开手榴弹保险盖,成功炸毁碉堡。战斗结束后,他又带领四名伤员,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中爬行两天两夜,最终归队。
“看到这些文字记录,我才确信,舅舅他们口中的那些事迹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章健说。
一箱尘封的遗物,还原战场的过往
章健的发现,也促使家人找出了家中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在老宅,席德彰的儿子席余华向记者展示了这个深褐色的箱子,箱盖上“抗美援朝,置于祖国前哨”的红色字样仍依稀可见。“这是当年那位战地记者杨浪萍送给我父亲的,”席余华介绍,“家里曾遭遇洪水,但这箱子保存得很好。”
箱内物品为报纸上的英雄事迹提供了实物佐证:两枚纪念章、一本个人回忆录手稿、数张席德彰与战友的黑白合影,以及一本明确标注“七级因战残疾”的残疾军人证。
这些遗物也补充了更多细节。席余华回忆,父亲赴朝前患有气管炎,部队领导曾劝他留下,但他坚持参战。在下碣隅里的战斗中,正是他带领青年团员冲锋,最终炸毁了阻碍部队前进的火力点。
战斗后的故事同样展现了他的坚毅。在后方医院,医生出于保全生命的考虑建议截肢,席德彰坚决反对:“腿没了,我还怎么重返战场?”在妻子赶到医院哭着劝说时,他依然没有动摇。养伤期间,他被推选为休养班长,组织伤员读报学习,并时常以自己的情况鼓励大家:“你看我,就算残了也想着重返前线。我们回到后方参与祖国建设,同样是贡献力量!”
一生的默默坚守,英雄本色融入平凡
“父亲常说,他的命是国家给的,是牺牲的战友换来的,活着就要对得起他们。”席余华说,这个信念贯穿了席德彰的后半生。
伤愈后,席德彰被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但在了解到国家经济面临困难时,他主动提交申请,要求将自己的伤残等级和待遇降为三等甲级。他在申请材料中写道:“国家有困难,我们作为军人,理应为国家分忧。”
1954年,席德彰转业至宿迁市民政系统工作。在岗14年,他14次获评“先进工作者”,却从未向人主动提起自己的战功。“曾有邻居想托他利用职务之便办点私事并许诺好处,被他当场严词拒绝了。”席余华回忆道,“他说他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不是用来谋私利的。”
如今,席家人决定将这些承载着英雄过往的遗物捐赠出来。“这些物品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章健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捐赠,让外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田兆喜
素材:泗阳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