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阳光透过高耸的杨树林,在泗洪县马浪湖林场的林间空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在这片宁静得只能听见鸟鸣的森林里,泗洪全国首创“绿票”,并以此进行着“绿水青山”精准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什么是“绿票”?泗洪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一级科员尹兆楠介绍,“绿票”的全称为“自然资源(森林)预期收益权凭证”,是将森林等自然资源未来的收益,通过专业核算与资源产权绑定,形成一种可以交易、抵押的权益凭证。他指着林场的树木说,一片林地,除了林木本身的经济价值,还有固碳释氧、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绿票”机制就是要将这些看不见的生态价值量化、变现。
推出这样一项创新举措,泗洪具有资源优势。泗洪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泗洪县水域面积占全域40%,坐拥洪泽湖近40%的水面,林木覆盖率达27%,绿化率达42.43%,拥有75万亩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本底丰厚。加之,泗洪县是国家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因此近年来创新推出“土地+森林”资源资产组合出让机制(绿票机制)正当其时。
“‘绿票’机制的核心,是为无形的生态效益找到一个有形的市场出口。”尹兆楠说,他身后的马浪湖林场,不仅是碳汇库,也是一个“生态银行”供给基地。林场总面积达3960亩、林木覆盖率高达89.3%,其活木蓄积量达1.8万立方米,核心区150亩的土地,每年规划出约10亩林木的生长增量,将其固碳释氧等生态价值量化为可交易的“绿票”,面向市场出售。
在实施上,机制同步配套调查监测、价值核算、生态保险等项目,积极探索森林资源高水平保护与高效率利用的实践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这一背景下,泗洪实现了从“林木收益权”到“自然资源预期收益权”的理论突破,不仅扩大了资源范围,更凸显了资源的未来收益价值。2025年,泗洪县进一步升级“绿票”,改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发放凭证,内页明确绑定不动产权(林权)证书,显著提升了“绿票”的市场认可度和法律保障。
如今在泗洪,“绿票”早已不止于概念。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出售“绿票”130.19万枚,完成5宗地块的生态修复补偿,异地种植杨树79.55亩、约1538株。
不过,“绿票”的功能并不局限于补偿机制。在金融方面,泗洪开发了“林木植被固碳价值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为生态保护提供风险保障。在品牌方面,入选“绿票”项目库的产品,如生态蟹、生态米等,可获得“缤纷泗洪”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并依托生态产品标准体系实现溢价销售。
“在我看来,‘绿票’不仅仅是一张生态责任证明,更是一项前景广阔的‘理财产品’。”江苏云翼旅游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业说,去年公司在购买规划一块住宅用地时,配套购买了价值21.9万元的“绿票”。“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凸显。今天购买的‘绿票’,未来在交易平台上可能有增值空间,值得长期持有和投资。”陈业说。
随着“绿票”机制不断拓展,泗洪正逐步构建起县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在理论层面,泗洪以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为基础,完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资产→生态产品”理论体系,明确了行政引导机构、交易平台、生态供给方、补偿购买方四方职责,完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流程试点。在产业层面,多元产业融合正不断深入,比如半城镇依托马浪湖林场及周边区域,正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基地。而在实施层面,泗洪正构建“行政部门引导+行业协会参与”模式,持续推进“绿票”项目标准化建设。
泗洪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徐进表示,泗洪正通过持续深化“绿票”机制,紧密结合地方资源特色,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下一步,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水面等多元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完善“绿票”交易,让“绿票”真正成为“两山”转化的桥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孙旭晖/文 范俊彦/摄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