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网红医生”有流量更要负责任

不得发布未经科学验证、虚假错误内容,不得断章取义曲解专业指南、行业标准等,误导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得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不得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的通知》,提出十条负面行为清单,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精准亮剑。

随着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国家卫生健康委也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规范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健康科普方式的短板。不过,在流量诱惑之下部分乱象开始显现,有的医生违规开展导医导诊,直播带货敛财牟利甚至虚构病例误导公众。

健康科普的初衷不能让位于对利益的追逐、对变现的渴望,让互联网健康科普回归服务健康、普惠公众,“网红医生”手握流量,更要负起责任。

越是面对流量和利益诱惑,越要尊重互联网赋能带来的价值和荣誉。对“网红医生”而言,既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牢记治病救人的初心,更要传播准确的健康知识,为公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科普内容,拒绝渲染健康焦虑、以伪科普误导公众,让医疗行业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在网络平台延续。

“网红”医生的本职仍然是医务工作,不论是诊疗、科研还是科普,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是其职业核心。无论何时何地,医术精湛都是这份职业的基石。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把医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让健康理念传播得更广更好,支撑互联网健康科普走得更远更稳。

抵制流量诱惑不能仅靠医生的道德自觉,有效的监管监督必不可少。各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通过日常监督、典型案例查办、文化浸润等举措,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平台要健全内容评估与过滤机制,让科学严谨的好医生好内容脱颖而出,对触碰“高压线”的,要及时出手,该下架的下架,该处罚的处罚。

网络时代,做好自律和他律,对医生是约束也是保护。守护群众信任,维护医疗行业公信力,才能赋予互联网健康科普清新底色。

责编:艾陆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