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小康(98)| 1800米跨越1800年,南京这条路越“夜”越美丽
2021/09/06 20:55  新华报业网  

  (时长:09:04)

  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史。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2个,南京长江路文化和旅游集聚区位列第一。长江路为什么能做到?“夜太美”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随着南京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长江路的夜生活也在逐渐恢复。这就跟随《听·见小康》采访组,一起去找寻答案!(请听文章开头音频↑↑)

  口述 | 丁翔 赵峥嵘 吕晓艳

  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三步一景观,五步一遗存。南京长江路,虽然只有短短1800米,却连起上起六朝到明清、下及当代的1800年悠长城市文化。如今,从延时开放的景区、博物馆,到夜间不打烊的小剧场、潮街区,这里曾经沉寂的夜色正逐步被点亮,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网红地和聚集区。

  丁翔:我是丁翔,国民小剧场的负责人,也是一个热爱舞台,愿意在舞台上追光的追梦人。

  在南京长江路文旅集聚区,有一座“文艺范”十足的国民小剧场。它的前身是“公余联欢社”,梅兰芳曾在此演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成了江苏省歌舞剧院的办公场地。谈及剧场的改造,丁翔记忆犹新——

  丁翔:我(19)99年毕业分配在一个国有院团,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我记得很清楚,2000年的时候江苏省文化厅开始提倡文化小剧场的发展,那个时候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这么多年,我从事过活动的策划、企业策划,包括后面来做产业园区。很偶然的机会,(2014年)在项目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这么一个剧场。当时这个载体其实整体还是很破败的,阳光可以直接透过屋顶照在剧场舞台上。这个地方我应该怎么做?这是我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跟我很多的朋友们,包括演员和导演聊完之后,(发现)他们都非常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国民小剧场。

  小小的戏剧空间,如今正以不同的方式融入人们的夜生活。人们在街区吃饭、逛街之余,也可以去剧场打卡,提升艺术旨趣。然而在创办之初,丁翔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丁翔:小剧场的特点是观众跟演员之间特别近,包容感、围合感和它的传播性特别好。但是高频次、低成本、低票价,又是观众对小剧场的一个普遍的认知。(20)17年年底,小剧场投入使用。当时采购了杭州的一部话剧,我记得很清楚,它是4万块钱一场的演出费。第一场,我们通过票房销售,就卖了差不多十几张票。当天晚上,团长就找到我说:你知道,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是对演员最大的侮辱。我遇到了一个很难跨越的事情:观众从哪里来?他为什么要来买票?不吃(蒸)馒头争口气,第二场,那天晚上包括白天一天,发动所有的朋友和团队,送票!经过努力,那天基本上也坐满了。晚上这个团长又找到我:今天演员演得非常好,观众的热情程度也非常棒!从那一刻开始我们跟团队商量,小剧场要开始改变!

  国民小剧场内景。

  如何改变?丁翔陷入了沉思。如果站在剧场的角度去看产业,意味着要有好的硬件,要生产或引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作品,吸引观众来观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新的商业模式与之匹配。如果换一种角度,站在产业的角度看剧场呢?

  丁翔:文艺一定是扎根在群众中间(的),它对地理位置,对人口聚集的虹吸效应(要求)还是比较大的。站在产业的角度去看剧场,是如何(在)文化娱乐多元化的这个市场中间,把观众更精准地“捞”出来。现在国民小剧场有47000多粉丝,我们有很多的群和交流平台。我们每年打造一部属于国民小剧场自己的IP;我们成立了小剧场戏剧共创平台,把很多观众集聚在一起,让他们来感受导演是怎么排练的,演员是怎么在舞台上调度的,灯光音响是怎么来融合的……从根本上打动和吸引一批年轻人。(2018)那一年我们做到了140多场演出,(20)19年我们做到了203场,2000年疫情期间我们做了85场,那么今年,目前是97场。我们每年还做一场“长江路小剧场话剧节”,它是一张城市的文化名片,这里面反映的是文化自信。

  国民小剧场推出的话剧获得观众好评。

  不同于国民小剧场,南京D9街区则是由南京卷烟厂老厂区华丽转身而来的创新消费场所。有数十年历史的瓷画被搬到了外墙,在灯光中展示古都风采;108米长的T台向老厂区内延伸,屋顶的天幕在光影中变成奇幻世界;外挂的旋转楼梯蜿蜒而上,给工业厂房平添几分美感……新颖的设计,获得了众多年轻人的青睐。逛街、拍照、就餐、互动、参观……工业遗存也可以独辟蹊径,创新城市改造方式,秀出 “潮玩风”。对此,南京D9街区项目负责人赵峥嵘深有感触:

  南京D9街区。

  赵峥嵘:我们把这个项目是放在了南京长江路文化旅游聚集区打造的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很多非常有匠心的这种设计和策划。现在你们看到的D9街区,除了少量历史遗存的保留之外,和原来的老烟厂的那种感觉,已经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赵峥嵘。

  当我们从温饱阶段全面转向小康阶段的时候,大家更多地从满足吃得饱、穿得暖这样的物质化的需求,转向艺术、文化、社交这样的一些文化层面的需求。

  D9街区南京近代建筑博物馆外景。

  “夜经济”(夜晚)其实会成为大家快节奏生活之下最有活力的这么一个消费的时间点。大家可以汇聚到一起,社交、消费,(进行)一些艺术化生活。等到疫情逐渐散去的时候,我们计划在今年的9月底,以全新的面貌对外营业。

  江宁织造博物馆。

  与此同时,文博场馆也不再是夜晚就关上大门的“城市符号”,而是刷屏不断的网红“打卡地”。2020年7月,以江宁织造博物馆为代表的多家博物馆率先开放延长至晚10点。夜游博物馆,安静看展,对百姓来说,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江宁织造博物馆副馆长吕晓艳认为:

  吕晓艳。

  吕晓艳:人们走进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了现实(生活),通过一些沉浸式的参与性活动,能够给我们所有的社会大众带来一些精神上的享受和一种愉悦,实际上是我们小康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全国各地的不同层次的人都到我们织造馆来参观,他们有的是来探寻《红楼梦》,有的是在找寻我们江宁织造府的历史,还有一部分是对我们的云锦、对我们的中国旗袍感兴趣……

  江宁织造博物馆内的互动装置。

  对于打造“色香味”俱全的文旅“夜宴”,南京市玄武区文旅局副局长唐思恩表示:

  唐思恩:通过去年近一年的努力,应该说长江路文旅集聚区还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长江路的市民也好,还是游客也好,在晚上可以选择去看一场剧,听一场相声……应该说整个长江路的夜间文旅集聚区的打造,填补了白天的、常规的一些空白,使整个旅游产业链拉长了,而且消费也大大提升。

  小康心愿

  丁翔:希望能够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南京能够建设更多的小剧场。能够有更多的观众,放下手机,静下心来去关注舞台艺术。

  赵峥嵘:我希望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更快地走向富裕。

  吕晓艳:我们老百姓在生活当中能够进一步地展示自我,能够处处来展现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人”的身上让世界去了解中国的变化。

  你也想说说自己的小康故事?

  别着急,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分享

  联系邮箱

  xinhuabaoye1234@163.com

  栏目热线

  025-58681634

  说出你我的故事

  听见小康的声音

  END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高坡

  监制:任松筠 田梅

  统筹:高伟朱威 韦伟

  记者:朱威

  音频剪辑:刘畅方达

  视频拍摄:王悦谋

  视频剪辑:刘畅方达

  配音:董双

  检校:金勇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