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代表委员履职这一年丨沈仁芳代表:推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守护粮食生产命根子
2022/03/04 19:18  交汇点  

  交汇点讯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计划利用四年时间普查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而上次全国土壤普查还要追溯到43年前,多年来,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推动土壤普查“鼓与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也是其中一位。如今“梦”已成真,作为土壤研究专家,他继续奔波忙碌在田间地头,梳理土壤“三普”解读,开展普查工作。

  我国先后于1958年和1979年开展的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对摸清我国土地资源家底,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解决我国吃饱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43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等都发生了巨变。 “我国土壤资源家底不清、状况不明,严重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沈仁芳认为,土壤普查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战略、促进耕地产能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

  沈仁芳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我国耕地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功能失衡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严峻局面。“目前,我国城镇化加速占用优质耕地,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位居全球第一,集约化高投入的蔬菜和果树种植面积增加6.7倍,土壤养分严重富集,主要农田土壤pH值平均下降0.5个单位,新污染物风险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显著下降。”近年来,沈仁芳一直在建议建立全国土壤普查和监控的工作机制与体制,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创新体系,强化数字信息与智能技术应用。

  “土壤研究并不‘土’,过去几年我经常在田间地头开展针对性调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土壤健康乃至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沈仁芳说,多年来南京土壤研究所掌握了多项土壤“硬核”改良和修复技术,并一直在极力推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沈仁芳解释,对土壤做全面“体检”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活。“体检”中,取样的代表性和制图是关键。“检测整片土壤不实际,所以取样点的选择非常有讲究,利用卫星图片等遥感资料和历史资料,可获得地面景观等信息,通过一定的规则算法选定取样点,再派人工到现场取样,高效准确。” 沈仁芳说,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效率,节省了人工,强化了数字信息与智能技术应用。“有土壤普查和国土调查的经验成果作基础,有科教研机构和农技推广工作队伍作支撑,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作助力,大家有信心做好‘三普’工作。”沈仁芳说,“三普”将在2025年完成,计划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国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等成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