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 | 让“小剧场”长出城市文化“新地标”
2022/09/07 18:30  新华报业网  

  作为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小剧场”夏秋演出季日前拉开帷幕。西安青曲社、杭州凯乐汇相声公社、南京开心茶馆等1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团队齐聚苏州,丰富多元的节目编排让观众倍感期待。

  小剧场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互动体验,成为都市青年的新宠。据统计,南京市现有小剧场100多个,且品类多样,有表演传统文化的专业小剧场、有专注原创剧目孵化的先锋小剧场,还有商业综合体配套建设的小剧场,等等。这些“小而美”的小剧场,为城市增添了别样魅力。

  小剧场并不小。从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旅游消费数据文化消费来看,本地化、近距离、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占据市场主导,小剧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消费升级背景之下,小剧场犹如一匹“黑马”,以“诗和远方”的力量改变着公众文化消费习惯,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展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窗口”。今年年初,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共同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全省小剧场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小剧场如何推陈出新,在塑造文化精品、满足用户需求上实现新的突破?如何与城市同频共振,成长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文化业态?值得深入思考。

  小剧场能走多远,关键在于观众是否“买单”。一方面,群众文化消费品位水涨船高,为小剧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并不会天然转化为现实文化消费力。能否培育观众、留住观众,优质的内容供给是核心。我省曲艺资源丰富,但也要积极守正创新,洞察时下年轻人的审美心理,融入新理念、新元素、新表达,推出更加“年轻态”、更有感染力、更贴合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曾说,“世上只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人和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以小众带大众,让更多人走进小剧场,也许就能拓宽通往文化“桃花源”的入口。

  小剧场从不缺“文艺范”,但在“烟火气”上还要下功夫。此前某地音乐节因票价翻倍上涨,被乐迷纷纷“吐槽”。尽管演出定价是市场行为,供需双方各取所需、并无不妥,但一味推高票价,拦住的不仅是潜在消费者,也不利于演出市场的长远发展。开拓“小剧场”的“大市场”,“非盈利”模式也很重要。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小剧场建设,并把公益性小剧场建设作为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打造既有艺术品味、又能惠及大众的公益小剧场,政策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应通过规划新增、改造、提升小剧场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并把小剧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惠民补贴、激励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拓展范围,让公益性小剧场变成真正的“邻家剧场”。

  我省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小剧场市场繁荣向好、前景可期,但在打造能叫得响的本土品牌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提起北京小剧场人们会想到相声,提起上海小剧场人们会想到脱口秀,那么在南京、在苏州,小剧场有什么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品牌或特色?这启示我们,应在小剧场中孵化和打磨具有本土特色、更有标识度和影响力的原创文化IP,让小剧场释放更大能量,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新精神地标。

  (陈立民)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