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文艺家的家国情④|罗周:展现先辈绽放的信仰之光
2022/10/05 22:27  交汇点  

  这个国庆假期,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罗周的日程表是这样安排的:在单位值班,修改小剧场昆剧《四次会议》,修改红色题材淮剧《潜行者》,创作粤剧《张九龄》……

  9月15日,罗周编剧的锡剧《烛光在前》刚刚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还没等喘口气,好好体味一下成功的滋味,便又马不停蹄投入到新剧目的创作中。迄今为止,“80后”编剧罗周已完成百余部剧目创作,二度获得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但对年轻的罗周来说,最令她骄傲的还不是这些荣誉,而是她能投入到一批红色题材的创作中,以一个年轻编剧的视角去挖掘历史,感知初心,自己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能量。

  从以雨花台革命烈士丁香为原型创作的现代越剧《丁香》,到昆剧《瞿秋白》、话剧《新华方面军》,以及这次获得文华大奖的锡剧《烛光在前》,罗周的红色题材创作最迷人之处在于,她对人的刻画,对人性的开掘,对精神的提炼,展现了革命年代一批年轻人对光明的向往、求索和为美好的新中国勇于献身的精神。她以作品和那个年代的青年对话,也和自己对话。

  红色题材作品,因为大多史有其人,故而创作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史实。罗周以格外严谨的态度,搜集阅读大量史料。创作《瞿秋白》,她多次赴常州采风,阅读了数百万字的史料。创作《烛光在前》,她根据《张太雷年谱》和其女张西蕾的回忆录,给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做了事无巨细的人生年表。写《新华方面军》,她除了书籍资料,还翻阅了数以千计的《新华日报》老报纸。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革命者真挚的灵魂、崇高的人格扑面而来。“学习的过程,也是心灵一次次被冲击、被洗涤的过程。”罗周动情地说,“翻阅那些史料,感受到革命烈士不再遥远、不再陌生,他们是一个个热情奔走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用尽全力地去战斗。”

  高贵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在罗周笔下化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瞿秋白》中,慷慨高歌《国际歌》、八角亭前从容留影、谈笑自若“此地甚好”……将一个高贵、浪漫、通达、快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于昆曲舞台。罗周最难忘的是,《瞿秋白》演到秋白端坐就义时,观众们都在静静地流泪。“台上台下,大家听着《国际歌》流下热泪。”这一刻,罗周心里也是一片澄澈。“原来,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为追索光明慷慨赴死,百死何惧?百死何憾!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红色题材剧目之写作,关键在于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书写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去理解、展现家国情怀。”罗周认为,编剧创作切忌概念先行、预设套路,尤其是红色题材创作,更要防止概念化、套路化。瞿秋白、张太雷这些革命者,每个人物都有灼热的灵魂,他们真实、深刻、丰富的内心,他们勇毅坚韧的承担,他们坚守信仰,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情怀,一定能和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她说,“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每个人,就像一朵小小的浪花,都在倾注全力奔向大海,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为了光明呐喊奔走。这是最让我心动的地方,应该也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