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共享,“长三角人”心手相牵
2023/06/04 08:14  新华报业网  

  33个省际高速公路接口大幅减少通行时间;高铁覆盖沪苏浙皖95%的设区市;累计发行第三代社保卡超4000万张,可在长三角全部设区市乘坐公共交通……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动力澎湃。

  企业发展有“速度”,就业实绩有“温度”,民生事业有“厚度”。5年来,对“同住一个长三角”的2.35亿人来说,一体化公共服务越发顺畅、便利、无差别,作为同一个“长三角人”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共建一批“企业发展群”

  数据显示,长三角百强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189498.3亿元,同比增长17.48%,有66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郑新尧在解读《2022长三角百强企业分析报告》时介绍,“长三角百强上榜企业分布在28个行业,超万亿元级行业有8个,千亿元级行业有17个,百亿元级行业有3个。”

  企业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长三角都是企业创新创业的热土,是企业家们争相布局的发展高地。百强企业发展稳步增长,新生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落地长三角、发展长三角,5年来,基于一体化区域优势,长三角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集群优势,吸引了大批企业在此深耕。无锡的雪浪小镇、杭州的云栖小镇、上海的海纳小镇,正在联合打造长三角算力集群。“目前我们和云栖小镇的算力基础设施已经连在一个算力网络里,海纳小镇正在策划搭建海纳算力基础设施,之后也会并入整个网络中。”雪浪云执行总裁姜其强说。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循环轮值”新的一年首次互访中,“在服务企业上同向发力”被提到关键位置,这意味着,“长三角企业共话发展群聊”会越来越多。

  对企业来说,良好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空气和土壤,须臾不能缺少。在长三角,“营商环境”从来不是一个虚词。

  发展环境好、政务服务优,是众多企业对长三角的一致感受。“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上,让企业真正敢投入、敢研发、敢布局的,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江苏福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华联评价说。

  全国工商联《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营商环境最好的10个省份中,沪苏浙皖全部位列其中;营商环境最好的10个城市,长三角就有6个,分别是杭州、温州、宁波、南京、苏州、合肥。

  架起一座“就业立交桥”

  今天的长三角,随着通行渠道的愈发多样快捷,城际差异逐渐消弭,每天过着“双城记”的上班族,一边享受“同城待遇”,一边对未来前途更加笃定。

  早上7:30从苏州市相城区的家中出发,8点左右在苏州站的站台上等待高铁,8:40到达上海站,9点前坐到办公桌前;18点下班,18:38坐上回家的高铁,19:10到达苏州,19:45左右到家。

  ——这是“长三角人”张凯每个工作日的“双城通勤记”。

  仔细观察,在宁滁两地交界处,滁州那边“苏A”牌照的车特别多,反观南京,“皖M”牌照的车也不少。这些车主要么是在滁州生活的南京人,要么是在南京工作的滁州人,看车牌几乎猜不出车主的户籍。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钮心毅带领团队采集的数据研究显示,现实生活中每日到沪工作的长三角通勤者数量已达5.7万人,长三角跨城通勤就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不仅在省际、市际毗邻地区,高质量就业也是长三角全域时刻关注关心的发展课题。

  2018年,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人社厅(局)及部分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签署《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互联网+”技术,三省一市人才中心、人才市场官方网站创建互通链接,人才可直达网站获得长三角各地人才政策、资源信息。

  应对疫情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长三角三省一市就业政策频出。江苏全力打出实时监测、跟进服务、扩岗增容、重点群体就业“组合拳”,将政策层面的稳就业举措转化为就业者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猎聘发布的《2022年长三角人才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地区吸纳了全国47.58%流动人才。2020年至2022年3年间,长三角新发职位的占比稳定增长。相较全国其他区域,长三角的人才需求增长更为明显——2020年,长三角提供了全国31.7%的新发职位,2021年提供了33.0%,2022年为34.7%。

  构筑一个“民生事业圈”

  对2.35亿“长三角人”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3月1日起空载试运行,预计今年6、7月可正式投入运营……即将开通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相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也是中国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对推动沪苏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意义重大。

  “轨道上的长三角”拉近了“长三角人”来来往往的地理距离,“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则拉近了异地同城的心理距离。

  去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长三角区域内率先实现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一卡多用、跨省通用。

  从共建到共享,长三角“民生事业幸福圈”日益丰富——

  跨省域招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破局。2020年7月3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出炉。这份由三省一市共同制定的方案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实现示范区内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入学。

  跨省域就医,长三角率先启动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全部16个区802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并覆盖长三角41城,是全国异地门诊结算总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跨省域养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长三角方案”。5年间,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不断按下快进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民政部门先后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上海共识》和《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合肥备忘录》;三省一市全面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合作工作;江苏宜兴市、浙江长兴县、安徽广德市三地签署协议,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县域幸福养老示范标杆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