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大学校门,该打开了
2023/09/19 14:34  《半月谈》  

  半月谈评论员吴黎明毛振华尹思源

  秋季开学季已至,关于大学校园能否全面开放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大学已经宣布将全面打开校门,但仍有一些大学依然顺延疫情时期的校园管理政策,对师生的“小门”虽逐步放宽了,可对社会公众的大门依然紧闭,颇令人遗憾。

  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高校出于师生健康安全考虑,采取校园进出全面限制的“权宜之计”,情有可原。可时至今日,各行各业已回归疫情前的正常状态,影院、博物馆、旅游景点等更是人潮涌动,作为一贯领风气之先的大学,在开放的问题上却固守封门的“权宜之计”不撒手,不免令人遗憾。

  校门对社会公众全面封闭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疫情结束以来,有往届生(或家长)回母校开成绩单或办事时,在进校门问题上费尽周折;高校门难进也影响到学者之间的自由顺畅往来。更重要的是,这种“一刀切”全面封门的做法将大学与社会隔绝,既削弱了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引领创新等基本职能,又有违公众领略高校人文环境的普遍期待,与大学开放包容的基因背道而驰。

  有观点认为,实行封闭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降低学生发生危险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校园的安全保障,避免不法分子进入校园,扰乱日常教学秩序。这类观点看似能自圆其说,实质上却是懒政思维在作祟。

  疫情之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校园开放政策,那时,公众可以自由出入大学,附近居民可以自由去大学校园散步、打球,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很少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诚然,完全开放校园肯定对校园管理增加难度,但大学管理者应该有担当,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新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靠门卫把公众挡于校门外。

  开放包容是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资源,不仅是社会学习、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校园对公众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曾发文称:“开放,是大学应有的一个基本办学思路。”翻阅多所高校的校训,“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等关键词频频出现。最近,广东省教育厅官员公开表示:“大学当然应该开放,学校不能依赖封闭。”这一表态受到公众广泛赞誉,反映了社会的主流呼声。

  大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封闭的“象牙塔”,开放是大学自带的基因。回顾历史,古今中外的大学校园都有开放的传统,开放非但没有给学校带来更多风险、麻烦,反而使其成为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历史和现实也一再证明,开放是多赢,是大学生生不息的魅力与源泉所在。

  让大学之大融入社会之大,乃是全社会之福。一个城市,大学群集的地方,往往是区域文化素质高、社会秩序好的地方,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也是公认的。一座拥有大学的城市往往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而大学因为城市才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一些城市,大学已经成为当地的建筑及文化地标。人们因为仰慕大学、名师,不远千里来此一睹风采,接受文化洗礼。历史上,在北大的“旁听生”群体中,曾走出了瞿秋白、沈从文、丁玲这样的文化名家。近些年,不时有校园保安奋发图强考入名校的案例。每当这类新闻出现,总会激发更多人自强不息,为美好的愿景奋勇前行。

  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消息,决定全面开放校园,参观来访不需要预约、不限名额,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参观费用。这给其他大学开了个好头,树立了榜样。

  新学年,新气象。期待更多大学敞开校园、敞开怀抱,重新激活开放包容的基因。开放包容不能光写在校训里,更要体现在行动中。

标签: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