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类学生如何培养?
2021/05/06 10:41  

  近日,由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举办的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类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研讨会在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德经楼508会议室成功举行。该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联合政产学研多方力量,共商协同育人新路径,凝聚合力、加快推进南京财经大学金融类专业新文科建设工作。

  来自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银保监局、省税务局、省商务厅、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10余家单位参加会议。南京财经大学华仁海副校长出席会议,金融学院院长张成主持会议,金融学院副院长郭文旌、刘敏楼、姚定俊、金融学系副主任曹瓅等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上,华仁海副校长首先代表南京财经大学对与会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加强新文科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大势所趋。金融类专业的新文科建设需要政、产、学、研四方协同发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复合型金融人才。

  张成院长介绍了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学科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和金融类专业“思政铸魂、科技赋能、跨界协同”的新文科建设思路,表示要抓住机遇,主动担当,跨界合作,以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与会专家对金融类专业如何进行新文科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省银保监局统计信息处处长许立成提出,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要注重专业拓展,加强专业交叉融合,强化经济史、金融史的教育,融入人文、历史意识培养,提升学生对金融伦理、职业道德的认识,引导学生将自身成长规划与社会责任相融合。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稳定处处长史先诚,充分肯定了金融学院“思政铸魂、科技赋能、跨界协同”的工作主线。他表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培养复合型、交叉型金融人才。

  省税务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局局长仰远表示,当前经济金融迅猛发展,金融高质量人才应当是具备经济学、数学和工科思维的交叉型人才,他建议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省商务厅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处处长夏网生指出,金融科技创新体现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这要求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大数据运用和金融数字化转型,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裴育认为,“新文科”的“新”是创新的新,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在新的时代,对传统文科提出新的挑战;二是对“新文科”必须更新价值理念、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政是贯穿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科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政产学研多方协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人才培养不仅要做好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更要做好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行业、业界之间的融合。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葛扬指出,“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高校要借助这一契机,推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同向而行,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层面教学与指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晓星强调,“新文科”建设要与时代要求、国家使命、行业变化相统一,培养高质量金融人才应从师资、平台、课程体系、社会实践等方面共同发力,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此外,在交流中,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应瑞瑶认为应做好顶层设计,吸纳各界力量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院长徐涛强调要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大数据与金融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运用新兴技术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绪华指出金融人才应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要不断促进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等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白俊红提出要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加快推进金融与法律、工科等相关专业的融合,探索发展“金融与法”“金融与科技”等交叉融合专业和课程;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段姝表示,要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深入推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华仁海副校长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感谢与会专家为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并指出新文科建设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关注方法论的发展,更重视国家情怀、行业道德、人文关怀的渗透,更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和新技术的运用,这需要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南京财经大学将以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与政产学研各方加强合作,协同育人,不断将新文科建设持续推向深入。

  (采写:曹瓅 朱文文)

标签:
责编:潘婕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