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奋楫者先!江苏“四千四万”精神溯源
2023/04/09 20:47  新华报业网  

  “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时创造了‘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随着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记者会上的这番回复,让曾经名噪一时的“四千四万”精神再度成为热词。

  “四千”精神发轫于江浙,多年来一直是这片民营经济勃发的热土上,照亮民营企业家砥砺前行征程的“精神火炬”。“四千四万”精神在江苏如何演进流传?江苏企业如何学习传承先进经验?新时代如何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循着历史的印迹,记者深入探寻精神源头,感悟时代内涵。

  追忆:“供销员”们“跑”出的精神

  3月29日,在乡镇企业“一包三改”改革发祥地——今天的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一场新书首发式举行。当天,一部长达43万字,礼赞“四千四万”精神的长篇纪实文学《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正式推出。

  翻开这本泛着墨香的新书,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现眼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江苏省原无锡县的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雄居全国县(市)之首,到1991年起连续三届荣获“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一名,获得“华夏第一县”美誉……解读和总结“四千四万”精神,成为这本书的“成书逻辑”和“时间轴”。

  作者之一、无锡市作协副主席陆阳娓娓介绍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无锡县将供销人员千方百计、艰苦奋斗的做法和精神,提炼为“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四千四万’精神是无锡的‘传家宝’,作为无锡市民,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沈云福回顾说,当年“四千四万”精神不仅在企业中流传,更扩散于整个社会,是哺育发展的一种精神。

  那样的年代,为什么需要“四千四万”精神?

  “‘四千四万’精神的孕育和诞生,是‘历史的必然’,可谓适逢其时。”记者约访了已经82岁高龄的江苏省原乡镇企业局局长邹国忠。在他主编的《江苏乡镇企业发展实录(1949—2010)》一书中提到:在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夹缝求生”的20世纪70年代,苏南等地社队企业的干部职工急需打开“两头在外”的供销渠道。同时,无锡县的农民要想尽办法发展农村工业,也面临着“四无”的尴尬:无原材料、无市场、无技术、无资金。如何破局?

  彼时无锡县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除去等、靠、要,出门找市场。”当时彩印厂的一个供销员,一天行程百余里,有时一天要跑两三个县城。锡山区的一位退休干部回忆说,那时无锡县里有上万名供销员,挤火车、立车厢,困了就钻座位底下、行李架上,成了那个时代供销人员的集体记忆。

  “四千四万”精神,就是“供销员们”一个个脚印“跑”出来的。

  1986年2月21日,《无锡县报》对先进供销人员表彰大会的报道中提到,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正明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供销人员的工作:“你们为完成重要的供销任务,想了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保证千车万船物资运回来,促使千家万户富起来。”

  多年来,像无锡“供销员”这样“闯天下”的群体在全国纷纷涌现。199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在报道中说:“‘异军突起’的中国乡镇企业在十多年发展中造就的一支530万人的供销队伍,成为原料自采、产品自销的乡镇企业庞大肌体的‘血液’。”他们,正是时代的奋楫者。

  这段历史也将永远被铭记。位于无锡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预计于今年上半年重新开馆,“四千四万精神之光”展厅以四组雕塑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飘蓬万里、久历风尘的奋斗足迹和热血激情。“红豆集团原先是一个旧祠堂搭建的小作坊,当时的老板周耀庭带头摆地摊、搞改革,仅用一年就创造出扭亏为盈的奇迹。当年还是毛头小子的朱金方,从无锡去内蒙古跑供销,他住大通铺,吃杂粮,穿越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拿下了合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再现了乡镇企业在当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动人故事。

  溯源:“四千四万”精神从何而来?

  “我第一次听到‘四千四万’精神,是在50年前即1973年2月无锡县物资局召开的供销后勤工作会议上。”年近九旬的中共原无锡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曹柏楠向记者回忆道:“会议由局长吴志勤主持,副局长孙耀根作工作报告,孙副局长在谈到计划外物资采购的困难与艰辛时,列举了供销人员千方百计,竭尽所能,战胜种种困难的感人事例,并以‘四千四万’作了生动的描述和概括。”

  顺着曹柏楠提供的线索,记者翻阅历史资料发现,各地“四千四万”精神表述不尽一致的报道曾多次见诸报端:1978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袁养和的调查文章《起家的“秘诀”》,称赞“四千四万”是无锡县社队工业起家的法宝。1990年《半月谈》杂志中写道:“无锡县乡镇企业经过长年磨炼,已逐步形成了‘四千四万’的顽强精神。”1993年2月23日,《解放军报》头版报道:“无锡市乡镇企业有一种‘四千四万’精神。”同天,《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专栏以《“四千四万”精神》为题,转载了该文。

  记者查阅了《新华日报》自1949年复刊后的所有报纸,发现“四千四万”精神最早出现在1984年11月21日《新华日报》头版转第四版的《六年的变迁——漫记沙洲县小城镇的兴起》一文中,文中提到:“巨大的商品潮流,锻炼出了一批‘弄潮儿’。这就是全县一万多人的供销员队伍。有一个时候,‘弄潮儿’的名声不佳,但实际上他们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开路先锋’。没有他们,原材料、燃料弄不回来;没有他们,产品销不出去,所谓发展乡镇企业的‘四千四万’,即‘跑了千山万水,说了千言万语,想了千方百计,吃了千辛万苦’主要就是形容他们的。”

  (配图:新华日报1984年版面图)

  1998年12月17日《新华日报》曾在第四版上开设《20年巨变看江苏》专版,详细记载改革开放20周年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其中,报道了一个乡镇企业以“四千四万”精神开拓国际市场的故事——“‘对不起,先生,我不认识你。’当美国老板终于弄明白他是太仓县浮桥村的农民时,表现了极大的不信任。而这位农民偏偏是个‘蚂蝗’,死叮不放。一次不行,跑两次、三次......4个月跑了20次。到第20次的时候,老外终于说‘OK’。就这样,苏州第一家村民小组办的合资企业成功了,这家公司的产品808光导纤维石英钟在上交会引起轰动。”

  2021年5月16日,新华日报《扬中:“四千四万”精神成就江岛奇迹》一文中记载道:199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八,扬中县委、县政府召开首次供销员代表大会,700多名供销员代表受到表彰。时任扬中县县长陆朝银在讲话中对“供销员经济”大加赞赏,提出要大力发扬由供销员独创的“四千四万”精神。

  在扬中的“四千四万”精神陈列馆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扬中“供销员”的高光时刻。据《镇江日报》报道,扬中市三茅街道友好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茂祥曾回忆道:“我那年20岁,也在表彰之列。当时我身上戴着大红花,就坐在会场前排。我们供销员走南闯北,乘坐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绿皮火车,所以‘四千四万’精神陈列馆的形态就是一辆绿皮火车。”

  发扬:“精神刚需”支撑江苏迈入经济大省

  事实上,无论是起源于浙江浙南温州一带的“四千”精神,还是起源于江苏苏南地区广为传扬的“四千四万”精神,这份“精神刚需”并非某个时期所独有,也不会一成不变,其意义在于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奋斗航向。

  在江苏,受惠于“四千四万”精神的地方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破土而出,被称为“苏南五虎”的无锡、张家港、江阴、常熟、武进等地一大批农民供销员应运而生。他们外出闯荡、联结购销,一边采购原料、推销产品,一边建立协作基地、引进“星期天工程师”,为乡镇企业的崛起立下奇功,为早期“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牢固基础。

  《江苏乡镇企业发展实录(1949—2010)》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异军突起”的1978至2000年,江苏乡镇企业总产值从70.9亿元增加到11388.4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97%。其间经过1984至1988年和1992至1996年两个发展高潮,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三分天下有其二”,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上升到“五分天下其四。”

  据陆阳讲述,“四千四万”精神的实践,乡镇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冲破了“僵化的模式”并与之挑战的一场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而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也为苦苦求索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无锡农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无锡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无锡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的时期。同时,进入20世纪80年代,无锡市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资金积累加快,给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商业开始加快发展,小城镇的经济功能不断扩大,在“四千四万”精神的感召下,全社会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民企业家。

  正是在“四千四万”精神的支撑下,江苏人从睡地板到当老板,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江苏一跃成为经济大省。

  历史的齿轮转动,发展的薪火相传。据《新华日报》记载,2001年7月6日至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苏南区域发展座谈会指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苏南人“四千四万”的艰苦创业精神,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增添闯荡世界的勇气。2008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全省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奋进有为的精神状态,继承发扬“四千四万”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政府、企业和职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共保增长,共谋发展。

  在几次全省重要会议上不断被重提,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四千四万”精神燃起的创业之火,从未在江苏大地上熄灭。

  传承:新时代仍需要“四千四万”精神

  3月30日,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江苏成为全国首个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破千万的省份。这正是“四千四万”精神在新时代谱写下的新创业史。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四千四万”精神不断聚合蒸腾,成为推动江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也在与时俱进。

  2018年1月26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弘扬适应新时代的“四千四万”精神,即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有超1400万户的经营主体,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改革开放政策和好的营商环境也成就了省人大代表,江苏隆达超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浦益龙的创业梦,2022年7月22日,他的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

  “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认为主要是弘扬和践行‘四千四万’精神。”浦益龙感叹。对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来说,过去三年并不好过。国内外疫情形势延宕反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在艰难的处境下,江苏民营企业却总能迎难而上。今年,浦益龙计划在企业中加快新增万吨级高温合金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建设航空级返回料公司,高起点建设研发中心,高水平引进国内外人才和加强人才培养,贴近国际科技前沿,提升全球化技术、人才、研发的集聚能力,形成国际国内双向科创组合。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遇到的新挑战、新困难也不尽相同,但千方百计承压发展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在省工商联主席刘聪看来,新时代依旧需要“四千四万”精神,省工商联作为“民营经济人士之家”,贯彻落实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必须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实干斗志,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

  “下一步,省工商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坚定决心,引导全省民营经济人士正视困难挑战,提振发展信心,切实肩负起稳定经济大盘、解决更多就业、实现员工成长、助力乡村振兴的厚重责任。”刘聪表示,江苏将一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一边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引导更多民营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眼下,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在江苏已蔚然成风。历史车轮滚动前进的齿痕一次次契合。我们相信,无论是“四敢”还是“四千四万”精神,通过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必将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大地上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杭春燕 付奇 许愿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