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减负提质,为孩子开启更美好未来
2022/03/06 23:03  新华报业网  

  回首2021年,“双减”无疑是热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改革举措之一。从校内到校外、从家长学生到校长老师,无不感受到政策实施带来的变化。

  2022年,“双减”工作仍将被摆在教育突出位置、作为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如何深化“双减”,让学校成为“减负提质”的主阵地?如何盘活校内外资源,形成多方合力?如何以“双减”为杠杆,撬动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了一一拉直这些问号,代表委员们做足“功课”,提建议、话期盼,而所有的建言献策都指向一个最终目标——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圈,真正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减负”不“减质”,把学校教育主阵地真正“立”起来

  “双减”实施以来,变化最大、家长和学生感受最明显的,还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原来的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来的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也压缩到34个,压减率为87.07%。中小学生的作业总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

  南京新城小学家长蒋先生说,今年寒假学校作业量大幅缩减,六年级的孩子有了充足的时间走访亲友和研究自己喜欢的赛车。他的外甥女乐乐在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平时在晚上9点前就能完成所有作业,睡眠时间有了足够保证。

  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像蒋先生这么从容。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调研发现,害怕孩子落后于人,仍有少数家长用“一对一”“众筹家教”等方式给孩子补课,“费用翻番,负担更重”。在他看来,把孩子从校外机构“夺”回校园,关键要让校园生活和课堂更有质量。“我们仔细研读‘双减’有关政策文件,不难看出,其改革方向应是聚焦在校内,政策的指导方向,是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如何确保孩子能在学校教育主阵地上“学好学饱”?朱晓进建议,探索丰富延时服务师资激励措施,鼓励引导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活动丰富性、专业性、选择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以校外资源时间置换在校教师教科研空间,切实减轻教师负担,鼓励教师聚焦课程整合、课堂效率、作业设计等方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教师实绩评价机制,根据发展需要科学增加教师编制,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等。

  在一线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吉桂凤看来,“双减”落实到课堂中,不仅仅是可见的作业量的“减”,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增”,学习方法的“增”。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课堂学习的“最初一公里”,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才能将“提质减负”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多措并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课后服务对教师工作量要求变多,建议通过增加编制和返聘退休教师等办法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音体美科技教师的结构性矛盾急需用力解决。”

  统筹校内外资源,让课后延时服务更精彩

  课后服务是本次“双减”的一大重点。“减”出来的时间,应由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来充实。但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调研发现,一些学校目前在丰富课后服务上还有些“力不从心”,特别需要加大“专业加特长”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些位于市中心的学校由于面积有限,提供课后延时服务的场地也略显局促。

  局限于校园之内,这些问题可能短期内“无解”,但跳出“思维定势”、换个角度,代表委员们找到了新答案:可以将“走出去”与“请进来”更好结合,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养分。

  在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看来,提升“双减”效果,发挥好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力量同样重要。“学校课后服务不必局限于校园,博物馆、科普基地、田间地头、企业工厂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他建议,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社会开展公益性质的托管、文体培训,以五育并举的项目制为目标,重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以及生涯规划等重要素养。

  同样来自教育条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也带来了相关建议。“学校可与社会各方面优秀人才建立合作关系,比如退休教师、大学老师、大学学生、非遗传承人、各行业优秀从业者、各领域专业人士等,通过统筹各方力量参与支持课后延时服务,对于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更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具体操作层面,贺云翱也给出了不少办法:建议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有效资源,通过租用、与社会公共机构合作等方式以解决场地和设备不足问题。可建立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课后延时服务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准入退出机制;国家机关构建融合各种社会力量的平台,调动企业、大学、社会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等,通过各种科学、得力措施,使课后延时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打破“唯分数论”,构筑教育新生态圈

  社会各界对“双减”的关注,并非局限于作业和校外培训,更包含了对教育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的期待。

  “‘双减’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要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加法,向‘人民满意的教育’越走越近。”朱晓进说,在重塑良好教育生态的过程中,要让学校和家庭拥有更多教育自主选择权,真正回归教育的初心使命。

  推进“双减”政策,“治本”仍在于教育评价改革。施卫东提出,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探索中考引入素质学科过程性评价,减少中考科目的层层加码,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朱晓进则建议加快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推进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

  “双减”的重要目的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要达到均衡,既要把一端过重的负担实实在在减下来,也要在另一端实事求是应对部分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吃不饱”的问题。

  “我通过多年教学发现,小学高年级、初中或高中起始年级,有极少部分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中的某一门或几门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拥有超常的学习悟性,他们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主任李鸿彬建议,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地方相关政策作适当修改,增加关于超常学生跳级相关内容,包括超常学生的认定方式和标准,跳级的操作程序和流动机制,“插班制”或“走班制”教学形式安排等,为其提供更适合的学习环境和“饱和教育”。

  “推进‘双减’落地落细,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的责任都不能减,要通过共同发力,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皇甫立同认为,“双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常态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只有遵循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的两个规律办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收获更美好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频萍 陈月飞 顾敏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