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科技点金,为蔬菜装上更多“中国芯”
2022/08/14 21:32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夏日炎炎,菜田间正备战新一轮的耕耘;菜市场内,瓜果叶菜的供货源源不断。进入新发展阶段,种菜,早已是一场科技的较量。“我省蔬菜供应量足价稳,但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伟明坦言,瞄准结构性与季节性矛盾施策依然是农业科研的主攻方向。

  “十年间,我们对产业链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重大创新与集成应用,针对优质品种选育、高效生产、设施装备等‘薄弱项’,江苏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带来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江苏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提质升级”。王伟明说。

  亮剑脱贫攻坚:引领区域蔬菜产业升级

  8月初,虽是田间短暂的“空窗期”,响水西兰花种植大户刘金玉的一天却格外繁忙:上午翻整土地为定植做好准备,下午,去育苗企业查看预定的西兰花苗长势如何。短短数年,从稻麦轮作向“两花一豆”高效生产模式的转变,让在县城买了新房的刘金玉,日子更有奔头。

  2018年起,作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产业主抓手,西兰花与响水的缘分越发生动。省蔬菜产业体系集成创新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是响水西兰花产业研究院院长的郑子松调研发现,当地西兰花品种80%由国外垄断,栽培技术良莠不齐、茬口模式不科学不合理、西兰花连作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户收益。

  针对薄弱环节,郑子松等人发挥体系的资源整合优势,首先收集了“青城5544”等国内育种企业的优良品种,与国外品种按照不同熟期组合搭配,在基地内采取统一种植和管理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和品种筛选,逐步突破品种完全依赖国外的“卡脖子”问题。

  微信里“响水现代农业交流群”消息一响,刘金玉便立刻查看起手机来:“专家提醒了今天的种植要点,我得再到大棚挨个看一遍。”——在体系的不断努力下,与来自沪、苏、浙、皖4家农科院及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构筑起雄厚的师资力量,与种植户搭建起交流“热心教、用心学”的互动平台。

  手把手教给农户的,还有高效生产模式应用、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精准管理等技术。2018年起,蔬菜产业体系农机装备岗位团队组织机具为响水县上王村西兰花移栽示范作业面积300多亩,团队重点帮助上王村民晟农机专业合作联社组织服务队,培训机手,壮大了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力量。而响水西兰花品牌效应也与日俱增,带动了2万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小农户纷纷搭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快车”。

  创新优异种质:让“中国胃”更爱“中国菜”

  呼唤“中国芯”的果蔬作物,除了西兰花,还有白菜和番茄。

  情人节浪漫夜,南京街头,一款特殊的“黄玫瑰”卖得火热。卷曲的“花瓣”层层叠叠,从黄至绿温柔渐变,清新又瑰丽。不过,“黄玫瑰”并非花朵,而是一种新型小白菜,是江苏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专家、省蔬菜产业体系叶菜类蔬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侯喜林教授团队历经18年研发出的一种食用观赏型蔬菜。不仅颜值高,营养也十分丰富:“叶片越黄,类胡萝卜素含量越高,观赏性就越好,‘黄玫瑰’维C含量是一般小白菜的3倍多,100克鲜重含156毫克维C,口感极佳。”侯喜林介绍,相较其他白菜,“黄玫瑰”每亩经济效益还可直接增加3000-4000元,以“黄玫瑰”为代表的抗逆品种选育于2021年荣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消费者的‘挑剔’口味也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农产品在质量安全、营养与特色风味上,正从增产导向逐渐转向提质导向。”侯喜林说,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营养、健康,团队数十年选育白菜的努力,正是以百姓“食为天”的刚需开题的创新论文。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正为江苏蔬菜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风味与耐储性不可兼得,高品质番茄市场85%的产量依赖“洋种子”,高端市场国产种质“说不上话”,行业发展大而不强……番茄,虽早已是“盘中餐”的常客,但“洋种子”的长期垄断,对我国番茄种业及产业造成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在深挖国内市场的空间、激发产业增长潜力方面,我国番茄产业任重道远。

  6月8日,“南京市首届最好吃番茄擂台赛”在浦口举行,全市38个番茄种植主体精挑细选的69个国内外番茄品种开起了“番茄大会”。

  “这两个样品酸甜可口,有‘西红柿’味儿!”大众评审现场,一盘样品引起啧啧称叹。谜底揭晓,来自省农科院蔬菜所的高品质番茄品种——“艳玉”“粉玲珑”揽下擂台赛特等奖。除此之外,“金陵美玉”“露比”都是赵统敏团队酝酿出的“国产甜”。

  大力发展中高端绿色蔬菜产业是省蔬菜产业体系响应国家号召的重要工作,而番茄是南京绿色蔬菜产业的拳头产品之一。“不断研究番茄种质资源,加快新品培育”。这短短的十余个字,就是省蔬菜产业体系茄果类蔬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赵统敏埋头在实验室的数十年。

  通过多年技术攻关,赵统敏团队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基因聚合育种、基因编辑形状定向改良等系列技术。团队还形成了设施茄果类蔬菜优质绿色简约化栽培技术,推进番茄产业的简约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就要把种子攥在手中。未来4年内,我们会拿出更多新种源替代‘洋种子’”。赵统敏说,尽管番茄育种研究起步晚、资源收集数量较少,省蔬菜产业体系在国内联合其他部门组成“江苏省高品质番茄育种科技创新联合体”,携手促进江苏高品质番茄种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好种子”走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式升级之路,除了要打破种质资源卡脖子的被动局面,还要满足百姓的饮食需求,让种植户“钱袋子”更鼓,向“安全、营养、生态、高效”的绿色蔬菜内涵尽科研之责。

  奏响机声隆隆:更多国产农机“奔跑”在沃野

  2000余万亩的广袤江苏菜田,科技范的“四季歌”正火热唱响。在常熟市碧溪街道东张横塘村,一排排甘蓝整齐铺开,4GCSD-1200型自走式甘蓝收获机履带滚动,一气呵成完成了甘蓝的拔取、夹持输送、切根、剥叶到集箱的联合收获作业。

  “自动移栽和甘蓝机收曾经在我国都是空白,而从国外引进的农机不仅昂贵,在国内使用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机装备岗位专家陈永生坦言。问题就是靶向目标,团队针对甘蓝类蔬菜轻简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的主要问题,从收获到移栽进行倒推的方式,开展甘蓝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

  考虑到常熟地区甘蓝生长特性,团队提出单垄宽双行种植模式,开发出甘蓝类蔬菜2垄4行旋耕起垄移栽复式机,一次搞定旋耕、起垄、铺管和移栽等4项作业工序。在此基础上,团队所在的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又联合各方力量,将目标扩大至小白菜、菠菜等绿叶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突破精细整地、高效机播、高质机收、机艺融合的难点,形成了叶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分别被列为2019年和2021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很快,一场场围绕持续开展示范、加强机手培训的推广活动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叶菜主产省遍地开花。“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农艺融合”等成为田间地头的高频词汇。

  “农机热”的背后,是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从43%提高到56%,在全国遥遥领先。目前蔬菜生产在耕整地、播种、植保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尤其节水灌溉机械化发展迅速。

  “蔬菜生产中经营规模小、种植种类多、田块散而小,从手工劳动模式转换为机械化作业模式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陈永生说,目前,全省采收机械化主要集中在叶菜和根菜采收上,茄果类、瓜类、花菜等机械化采收仍为空白。深入一线,把种植需求作为研发课题,以自主创新破题机械作业,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推进蔬菜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将是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不遗余力的工作方向,也是江苏农机现代化“强筋健骨”的关键所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