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化制造撑起江苏文化产业半壁江山、江苏文旅产业应“运”而生|文产周刊荐读
2021/12/03 08:00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第6期)

  【新观察】

  【锐视界】

  【新观察】

  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文化产业营收增长20.5%

  文化制造撑起江苏文化产业“半壁江山”

  今年以来,虽受到局部地区疫情汛情叠加等因素影响,但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有力,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1-9月江苏8403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4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两年平均增长7.9%。

  分行业类别看,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3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两年平均增长12.3%;内容创作生产1338.7亿元,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8.2%;创意设计服务1121.3亿元,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20.2%;文化传播渠道640.2亿元,增长30.1%,两年平均增长2.8%;文化投资运营97.9亿元,增长25.3%,两年平均增长31.4%;文化娱乐休闲服务116.6亿元,增长34.9%,两年平均下降4.3%;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1717.3亿元,增长23.8%,两年平均增长8.0%;文化装备生产1228.5亿元,增长10.8%,两年平均增长0.9%;文化消费终端生产2235.3亿元,增长18.1%,两年平均增长6.9%。

  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449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6.0%;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640.1亿元,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2.1%;文化服务业2711.4亿元,增长25.2%,两年平均增长15.2%。

  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366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两年平均增长11.1%;文化相关领域5181.1亿元,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5.7%。

  分区域看,苏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75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两年平均增长6.8%;苏中地区987.0亿元,增长30.0%,两年平均增长11.2%;苏北地区1101.8亿元,增长31.0%,两年平均增长12.0%。

  江苏省统计局社科文处副处长刘丰表示,江苏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文化核心领域作为直接满足社会公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生活增速较快,“压舱石”作用凸显。前三季度,江苏文化核心领域,对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41.4%,且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增速高于文化相关领域6.2个百分点。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投资运营等3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速超过两位数,尤其是文化投资方面,江苏文化投资两年平均增速达31.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6个百分点;特别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同步增速远高于其他行业,社会公众文化生活在线上和线下较疫情期间都得以快速恢复。

  此外,苏南作为区域文化产业高地“领头雁”的作用依旧突出。前三季度,苏南实现营业收入6758.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6.4%,比上年同期增长17.7%,两年平均增长6.8%。苏南总量较多,苏中、苏北的增速较快,苏中比上年同比增长30%,苏北较上年同比增长31%。苏南各市文化产业各有优势行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推动江苏形成影视文化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工艺美术产业三大文化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来,全国文化制造业增速放缓,低于文化批零和文化服务业增速的情况下,江苏文化制造业仍保持较快增长,甚至撑起了江苏文化产业“半壁江山”。从数据上看,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495.7亿元,占全部的5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0个百分点,1-9月同比增长1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不仅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在江苏的文化制造业领域,新业态‘助推器’作用增强。”刘丰告诉记者,随着苏州稻兴科技8K超高清视频智能制造基地、无锡闪耀现实VR设备制造等一批企业投产,江苏文化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1-9月江苏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70.4亿元(增长17.4%)、98.3亿元(增长94.7%),文化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锐视界】

  用一天时间为您打开一幅“运河时光”剖面图

  看江苏文旅产业如何应“运”而生

  悠悠运河,传承千年。

  大运河,从历史深处走来,正走进一个文化需求高速增长、文化发展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近年来,江苏运河沿线城市不断创新探索,激活“运河新生”:城市繁华因“运”而兴,历史遗存随“运”焕新,文旅产业应“运”而生。

  从东方泛白到星空璀璨,在江苏运河畔,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关于运河的“新故事”......

  6:00

  漫步最美步道,以运河为“线”串景成链

  清晨,沉寂了一夜的运河,随着初升的太阳缓缓苏醒。

  无锡梁溪区环城古运河慢行步道,迎来了很多“打卡”的市民和游客,老人相偎闲坐,年轻人跑步遛狗,顺着这条11.8公里的最美环道,运河公园、西水墩公园、体育公园、南禅寺、业勤纱厂遗址、北仓门艺术中心、清名桥历史街区等城市风景尽收眼底。

  不止无锡,以运河为线,串景成链,已成为江苏很多运河沿线城市的特色。

  运河三湾 (视觉中国供图)

  初秋的运河三湾风景区,一河波光潋滟,两岸叠翠流金,银杏、乌桕、水杉竞相挺立,凌波桥、剪影桥与风景融为一体。

  2020年底,扬州运营的运河“水上巴士”将沿线的人文景点和千年古刹串联了起来。河道曲折的古运河三湾段,给游客带来了别样体验。据介绍,从东关古渡到三湾景区的这条线路,每天都处于爆满状态,推动了扬州全域旅游的发展。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油车墩,运河水途经苏州城,经山塘河、上塘河、胥江,进入环古城河,后通过阊门、盘门,与苏州城内水网连通。

  记者从苏州运河办得知,今年年初,苏州正式打造“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等运河十景,串联江南水韵,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淮安则以水为脉,融南汇北,宏伟矗立的国师塔,承载历史的记忆馆,见证辉煌的漕运总督府,串联成线,人们在此闲庭信步,话家常,听小戏,泛舟河面,自在悠闲……

  “大运河是带状的巨型活态遗产,将开发景区与传统景区作为线性或带状遗产链整体推出,能突出大运河独有的文化底蕴。”无锡文化发展改革处谢记科以无锡为例说,“古运河抱城而过,无锡的步道环通实现了‘船在水中游,人在岸上走’的水岸互动,游客更能直接感受到古运河的风光。”

  谢记科透露,目前,无锡运河沿线已经历了清淤截污、驳岸修复、绿化亮化等多轮改造提升,后期,慢行步道沿线还要将清名桥、南长街、南禅寺、小娄巷、崇安寺以及东林书院、钱钟书故居等人文景观“串珠成链、闭合成环”,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的历史纵深感,打造东西走向的旅游环线,促进文商旅的发展。

  2021年1月20日,苏州市,运河姑苏区核心段健身步道全线贯通,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迎来市民“尝鲜”锻炼休闲。 管钰楠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9:00

  盘活文物资产,运河文化主题场馆兴起

  天清气朗,阳光普照。

  清名桥的祝大椿故居内,亭台楼阁被布置成小型表演场地,游客们坐在石凳上泡壶茶,听听戏,感受锡剧、江南丝竹、古琴等非遗之美。

  这座建于清末的老宅原本少有人问津,如今变成传统戏曲音乐博物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独特厚重、不可复制的工业遗产,是无锡一张特殊文化名片。刚修缮不久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位于茂新面粉厂旧址,原有的厂房、制粉车间是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我们在展陈的同时,最小化干预,将工厂原貌原汁原味保留下来,开放一年,已接待5万多名游客。”博物馆负责人对记者说。

  记者从无锡市运河办了解到,今年无锡将继续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因地制宜改造利用老旧厂房和设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打造以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为代表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群。

  “无锡运河沿线有20多家工业遗址,有类似茂新面粉厂旧址这种民族工商业的、类似压缩机厂这种国营工业类型、还有以春雷造船厂为代表的乡镇工业类遗址。”无锡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汤可可认为,这些工业遗址较为零散,可以设计一条教育研学线路,进而形成大运河区域文化的标识。

  位于扬州三湾古运河畔的中国运河博物馆,被称为大运河的“百科全书”,也是盘活文物资产的典范:博物馆汇集了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铠甲、陶瓷、镇水剑、木筏舟船等文物展品1万多件,取自河南开封附近一段长25.7米、高8米的老汴河剖面勾勒出从隋唐至明清的地层;取自镇江的55吨的船型墓代表了“唐朝人的浪漫”,取自宜兴市凤凰村的南宋馒头窑反映古代运河沿线发达的手工业......

  大运河博物馆内的文物(视觉中国供图)

  大运河的发展利用,不仅要保护传承工业文明和非遗,也要让历史建筑重焕生机,“专注于特色,充实陈列内容,渗入动态沉浸式体验,进而打响品牌。”汤可可建议,运河文化要与生活、产业交融,共筑“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才能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12:00

  一桌运河盛宴,尽揽江苏运河城市风味

  到了午餐时刻,“舌尖上的运河”同样值得期待。

  运河之水贯通江苏八城,食材得以流通,烹饪工艺得以交流。

  无论是慢生活里的一碗文思豆腐,还是赶早上班时的一份火烧,抑或闲谈慢聊时的一份赤豆元宵……

  扬州美食自诞生起就是各大宴席的主角。尤其是始于春秋,盛于明清的淮扬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

  历代皇帝多次巡游,各地盐商与扬州商贾往来,也对淮扬菜的发展、延续起到历史性的作用。4月18日,世界美食之都扬州正式授牌,更为“硬核”的扬州美食擦亮了金字招牌。

  苏州澹台湖大酒店集结了运河流经城市最特色的食材,创新推出“江苏运河宴”:苏州的牡丹双虾、淮安的文思豆腐、常州的天目鱼头、徐州的果香牛肋、扬州的蟹粉狮头、宿迁的泗阳膘鸡、无锡的三凤桥酱排、苏州的珍白什盘、金银如意和鸡油菜心。每一道料理,运用到运河城市的当季风味,给人以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美食文化是运河文化中最生活化的一面”,苏州玉屏客舍会议中心总经理袁伟放呼吁,以菜为媒,深入挖掘运河内涵。

  这些年,除了传承定胜糕、酥油饼、乌米饭等非遗美食,她还把沿岸的鱼米稻香镶嵌进运河文化。

  今年年初,苏州发布“运河十景”规划,会议中心随即推出了“运河十景宴”,每道菜根据景点和时令设计。

  比如,横塘驿站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为数不多的水陆两用驿站,工匠们将陆上莴笋、冬笋以及咸肉搭配水中莼菜精心炖煮,鲜香可口。

  浒墅关镇物阜民丰素有“浒墅八景”,工匠们与传统美食“水八仙”关联,从荷塘取物,使用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莼菜、菱角炒制而成,再用浒关草席进行铺垫。

  盘门古称蟠门,工匠们从“蟠”字中获取灵感,将富含苏州特色的松鼠鳜鱼制成“蟠龙”模样,同时又有水陆的寓意,构思精巧。

  14:00

  5G+VR+游戏,互动沉浸式体验大运河

  午后的阳光尚有些热,不妨寻一处阴凉,解锁“运河游戏”。

  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内,5G、VR、球幕、环幕等“黑科技”给人以沉浸式体验。

  行至运河边,两岸繁华的街景映入眼帘,酒肆、戏台、胭脂铺、餐馆……一条主街以真实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体验,再现运河两岸的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带观众穿越唐、宋、明、清,一眼千年。

  展厅里的沙飞船,也令参观者身临其境。置身船头,千百年的运河美景尽收眼底。碧波拍打着船舷,样式不同的船只沿河而行,纷至沓来,展现了不同时期大运河的船舶和漕运文化。

  大运河博物馆里的黑科技(视觉中国供图)

  在运河博物馆内,还有个“密室逃脱”游戏——“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游戏里融入了古风和二次元的风格,参与者可以了解到大运河历史沿革、水工科技等。

  “密室逃脱”游戏的打造者郑晶深耕博物馆领域,她对这样的设计有自己的理解,她说,相较于商业“密室逃脱”寻求刺激等特点,运河博物馆“密室逃脱”更注重教育功能,游戏中,参与者只有正确掌握运河里帆船的操作方式,才能通过。

  郑晶认为,现在博物馆的受众以亲子家庭、青少年等群体为主,而沉浸式体验、“密室逃脱”等游戏,在青少年圈子里很“火”,应该多培育一些以实践体验为契入点的产品,激发他们兴趣,实现教育的目的。

  18:00

  “运河+”,戏剧与影视齐飞,书香溢满河畔

  入夜,运河水轻轻拍打着岸边,月影婆娑、树影摇曳。

  暖黄色的灯光穿过“上河书房”的书架,从古色古香的窗户透出来,衬得夜晚宁静祥和。

  “上河书房”是镇江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位于古运河畔的余福里文化街区,由镇江市图书馆与城建集团合作共建。夜游的人们,走累了,到这里,捧上一本书,拥抱最纯粹的阅读享受。

  从西津渡口,沿着古运河,自南向北,便到了扬州运河三湾。文昌西路明月湖北岸的运河大剧院里,传出了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朱自清》的曲调。

  运河大剧院今年4月试运营,7月正式对外开放,从试运营到现在,已举行演出50多场,累计接待近4万人。

  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负责人乔国军表示,这是扬州市政府投资最大的文化项目,当年,京腔经运河南下汇演,徽班从扬州登船北上,古代扬州几度成为全国戏曲汇集之地。为了更好传承戏曲,运河大剧院为评话、扬剧等扬州曲艺量身定制了曲艺剧场。而今,运河大剧院致力于为艺术家打造表演和交流平台,为公众提供一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休闲体验,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2021年6月14日,社区居民在苏州大运河端午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表演民间文艺节目。 王建康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以旅彰文,还需要IP的开掘。“四水穿城”“九省通衢”的淮安,聚焦文旅融合,探索文化产业新模式,打造了中国漕运城电影小镇。记者从淮安文旅集团获悉,该电影小镇通过打造运河水都、江湖人家、电影大道、天下粮仓四个板块,展现淮安“南船北马、码头文化、总督文化、漕船制造、淮扬菜系、非遗市井、漕运江湖”等地方特色,以电影小镇为平台,吸引影视剧组、明星、网红、知名娱乐节目落地淮安。

  2021年7月6日拍摄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图为游客在博物馆参观。 齐立广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把脉运河产业:

  尚在“做珠”阶段,“串珠”需打破政策壁垒

  近年来,如何更好地挖掘大运河产业,成为诸多运河沿线城市机遇之所在。作为起源最早、段落最长、网络体系最完善、沿线城市最多、运河文化最完整的大运河江苏段,该如何把握好运河文旅的商机?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提醒,打造“千年运河”品牌的大运河旅游带,既要“做珠”也要“串珠”,既要挖掘各具特色的大运河文旅资源,也需要沿线各省市的联动。

  “目前江苏仍处于‘做珠’阶段”,黄杰认为,串珠需要政府搭建合作平台,或者搭建以利益共享为前提的市场合作平台。“这些年有些比较好的尝试和探索,但总体来说,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记者了解到,2014年,运河沿线18个城市旅游部门组成的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倡议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线,不过,后期并无实质性动作。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牵头的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也是非常好的平台,但目前成员较少,加上疫情的影响,机制发挥作用有限。

  黄杰指出,大运河沿线研学也是很有潜力的资源,有省市级的文旅部门尝试规划运河主题的旅游线路,但在线路开发、运营管理、基地建设以及保障服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无锡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汤可可看来,目前,运河城市文旅协同发展机制尚未成熟,统筹规划也不够。他建议不妨以传统技艺与旅游结合为契入点培育旅游品牌产品,比如说苏州段,除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常熟古琴艺术馆等专技博物馆之外,还有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碑刻传拓等一大批特色技艺,可以将这些与大运河旅游业相结合,拓展运河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