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从远古走来,冰雪运动这样“向未来”;来自江苏的“国宝虎”|人文周刊荐读
2022/01/28 09:03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208期)

  【记录】

  【文脉】

  【记录】

  从远古走来,冰雪运动这样“向未来”

  冬奥会开幕在即,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从北京到江苏,冬季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曾经让古人情有独钟的冰嬉运动,到了近现代,依然是中华儿女“温暖”冬季的一份珍藏。

  无论是“纯天然”的古代,还是科技加持的现代,冬季运动见证和凝练了中华文明从远古走来的隽永,也将叩开无限美好的未来。本期《人文周刊》带你盘点从古到今的冬季运动,感受冬季运动如何带我们“一起向未来”。

  □ 本报记者 姚依依 于锋

  人类滑雪,起源于中国阿勒泰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研究中国体育史的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张宝强教授认为,中国最早记载古代雪上运动的资料,应该来自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山海经》。

  《山海经》载:“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钉灵之国”在如今新疆阿勒泰地区, “膝下有毛”是说先民们穿着一种毛朝外的长筒皮革鞋子, “马蹄”则可能是指脚上所穿的滑雪器具。2005年,考古学者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的墩德布拉克发现了描绘人类最早滑雪运动画面的岩画,其年代可以上溯到距今1万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2015年,来自18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对岩画进一步分析考证,确定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并在联名发表的《2015阿勒泰宣言》中进行了确认。

  隋唐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地的一些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已习惯了在皑皑雪原上快速滑雪。《隋书·室韦传》中说:北室韦地区天气严寒,厚厚的积雪甚至能将马匹淹没,人们“惧陷坑阱,骑木而行”。也就是说,当地人靠着一种木制的滑雪工具出行。在高速移动的同时,也能避免坠入雪下的陷坑。唐代时,北方一个名为“弊剌”的部落将滑雪工具进一步发展完善,“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楯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衣之,令毛著雪而滑。如著屧屐,缚之足下……若下坂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上坂即手持之而登”,从记录在《文献通考》的文字可看出,当时的滑雪工具已非常合理高效;唐代诗人杜荀鹤《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中的两句诗“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告诉我们,不单单是生活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部落,南方山地里的猎人也学会了滑雪,在山林间追逐野鹿。

  除了在雪上飞驰,人们也逐渐学会了在冰上速滑。《新唐书·拔野古传》中说:“拔野古……俗嗜猎射,少耕获,乘木逐鹿冰上。”位于今内蒙古境内的这个名为“拔野古”的部落,已能够使用木质滑冰工具,自如地在冰上狩猎。《新唐书·回鹘列传》的一段记载也很有意思:“(木马突厥)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木马”即冰上的交通工具,“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这滑冰的姿势与如今已有点接近,“蹴辄百步,势迅激”生动描绘出冰上飞驰的迅猛和快速。

  隋唐时期,中国人的滑雪滑冰活动多用于狩猎,宋代以后冰雪运动渐渐向交通运输、民间游戏等方面发展。

  在《梦溪笔谈》中,北宋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沈括记录了一种他在今河北沧州一带亲眼目睹的冰上运输工具——“凌床”:“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这种冰上交通工具用一块大木板制成,可坐两三人,一人在前面拉拽,在北方结冰的湖塘河流上往来穿梭。元代,一种类似于“狗拉雪橇”的冰上交通工具也在北方出现。《南村辍耕录》:“高丽以北名别十八,华言连五城也……其地极寒,海亦冰,自八月即合,至明年四五月方解,人行其上,如履平地。征东行省每岁委官至奴儿干给散囚粮,须用战车,每车以四狗挽之”,这种“战车”由四条狗牵引,给囚犯运送粮食。元代的“狗拉雪橇”在当时并不罕见,已广泛运用于天寒地冻的北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就曾亲眼见过,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写:“(鞑靼人)保持着祖先的习俗,制作交通工具,没有车轮,底部平直,而前端翘起呈半弧型,以狗来拉动,这种结构特别适合在冰上轻松行驶,可以载人也可以载货……”《大元一统志》中对“狗车”的外形也有描述:“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

  到了明代,《梦溪笔谈》中提到的“凌床”被沿用下来,并有所发展。刘若愚《酌中志》中提到,每年冬天,北京的护城河“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交床”类似于后来的马扎,“藁荐”则是草垫子。明代皇室贵族视乘坐冰床为出行方式和娱乐消遣。而在民间,明代嘉靖年间也出现了一种谋生手段——城市贫民在冰面上拉拖床,供富贵者乘坐享乐,赚钱贴补家用。

  清代,中国古代冰雪运动迎来高峰

  张宝强教授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冰雪运动文化达到高峰是在清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冰雪运动开始有了比赛竞技的活动形式,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冰雪上享受竞赛带来的乐趣。

  清朝的建立者是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这片土地上,冰雪运动早已萌芽。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部攻打辽国,看到当地孩子们脚踩“乌拉滑子”在冰面上滑行,他受到启发,命令士兵们也都穿上“乌拉滑子”,以迅猛的速度奇袭宾州城,取得了胜利。后人考证,“乌拉滑子”是一种在乌拉鞋(东北特有的一种鞋,里面垫乌拉草)底部绑上木板的器具,穿上后,双手持杖撑地,可在冰上快速滑行。类似的故事后来也发生在满洲人的首领、清太祖努尔哈赤身上。1626年冬天,努尔哈赤被巴尔虎特部围困在墨尔根城,危急时刻,他的部将费古烈率部滑冰,紧急救援,“(费古烈)所部具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之冰层驰往救,一日行七百里。”

  正是因为来自冰天雪地的缘故,从努尔哈赤开始,每一代的满清统治者都格外重视培养满族人“尚武善滑”的传统,重视滑雪滑冰技能的传授。天命十年(1625)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盛京(沈阳)附近的太子河上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冰上娱乐活动,这次盛典被后世一些学者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汗(努尔哈赤)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福晋,蒙古诸贝勒、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诸贝勒率随侍人等玩球二次之后,汗与众福晋坐于冰之中间,命于二边等距离跑之,先至者赏以金银,头等各二十两,二等各十两。先将银置于十八处,令众汉官之妻跑往取之……跑时摔于冰上者,汗观之大笑。遂杀牛羊,置席于冰上,筵宴,戌时回城。”(《满文老档》)。这次冬季运动有男子冰上踢球、冰上赛跑等各种项目,优胜者还能获得赏银。

  清代将冰上的游艺、竞技、表演活动称为“冰嬉”,发展成为“国俗”,乾隆皇帝专门撰写过一篇《御制冰嬉赋》,提出“冰嬉为国制所重”。

  从乾隆十年(1745)开始,“冰嬉”正式成为每年国家都要隆重举办的大型盛典竞技活动,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延续了近百年时间。一般来说,每年冬至后,“冰嬉”大典在瀛台、五龙亭等处举办。朝廷提前从各旗中选拔善滑冰者200人(总数1600人)参加“冰嬉”,每人配备冰鞋、弓箭等器具,分为二翼,每翼头目十二人,各穿红色、黄色马褂,两翼队员则身穿红、黄两色马齐肩褂。“冰嬉”开始后,参加者要表演走冰、较射、打滑挞等项目,进行抢等、抢球等比赛,皇帝龙颜大悦,根据各人的表现进行赏赐。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幅《冰嬉图》,一幅为金昆、程至道、福隆安绘制,一幅为张为邦、姚文翰绘制,一幅为金廷标绘制。此外,姚文翰的《紫光阁赐宴图》中也有“冰嬉”场面的刻画。从图画可看出,“冰嬉”盛典紧张刺激、观赏性极强,表演者滑冰花样繁多,有的如金鸡独立,有的如大鹏展翅,还有的滑过旗门,一个犀牛望月,回首张弓,正中目标。

  张宝强教授等学者将清代冰上运动形式分为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摆山子、打滑挞、冰上杂技等六种,有的已经和现代冬奥项目相似,如“抢等”就很像现在的短道速滑,“打滑挞”类似冬奥会上的高台滑雪,“冰上杂技”好似花样滑冰。和现代冬奥会一样,清代的“冰嬉”等冰上活动同样惊险刺激,竞争激烈,观赏性极强。

  清朝的冰雪运动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朝廷重视“冰嬉”等活动的开展,设立了冰上运动的管理机构,名唤“冰鞋处”,有专门进行冰上训练的“技勇冰鞋营”,设置专门的教练“冰鞋教习”;另一方面,清代的冰上装备也日益完善,出现了嵌有冰刀的铁质冰鞋。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有学者认为,这段记载中的“单条”,已类似于后来的“单冰刀滑冰鞋”。此外,清代已经出现了“双冰刀滑冰鞋”、护膝等各种装备,既能让滑冰高手们滑出速度,也能提供必要的防护。

  江南孩子与冰雪运动的“奇缘”

  早在清代,冰雪运动就有了深厚的民众基础。19世纪末,欧洲的滑冰运动传入中国,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冬季运动项目。1930年出版的《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首次将高山滑雪、钢架雪车、跳台滑雪等冬季奥运会项目介绍给国人。1932年,现代滑雪运动传入中国,黑龙江阿城建造了中国第一座滑雪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冬季的体育项目日益得到普及。在北方,滑冰是人们参与度很高的体育项目。在南方,虽然冬天无法积雪成冰,但滑旱冰和滑冰异曲同工,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溜冰场人气爆棚,挤满了爱运动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国成功申办冬奥会后,江苏的孩子们有了更多亲近冰雪的机会。

  每周三,是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二年级学生徐悠铭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他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南京奥体中心冰上俱乐部,在零下5摄氏度的冰场上上一堂专业滑冰教练带来的冰上课。

  “我喜欢滑冰,在透明的冰上滑翔,既自由,又好玩。”徐悠铭已跟随学校学习滑冰2年多的时间。冰场上,他不怕摔跤,勇敢疾驰。如今,他已经摆脱了当年的“蹒跚学步”,练就正向倒向“画葫芦”等不少冰上本领,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冰上享受体育课的乐趣。他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人学习滑冰,有人学习冰球,还有人学习花样滑冰。

  2013年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建校之初,就将滑冰纳入校本课程建设。“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中,会有几次专门的冰场训练,每次1小时。经过1年的学习后,我们会针对更有兴趣、更有天赋的同学,继续开展更专业的训练。建校8年来,已有2000多名学生接受了滑冰启蒙教育。” 副校长栾亚楠介绍,目前,学校已经按梯队成立了多支冰球队,该校冰球队还曾获得亚洲青少年冰球联赛U10组比赛冠军、全国青少年冰球锦标赛U12女子组亚军。“利用冬奥会这一契机对孩子们进行冬季运动的普及教育,也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了解冬奥、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栾亚楠说。

  南京奥体中心冰上运动教练主管贯伟楠是原中国女子冰球队队员、国家级运动健将。2018年,她来到南京奥体中心冰上俱乐部执教,冰雪进校园让她结识了更多喜欢冰雪、对冰上运动有兴趣的南方孩子们。“我们从零开始培养,现在冰球俱乐部已拥有100多个孩子,看到南方的孩子如今冰球打得不亚于东北的孩子,还是觉得蛮开心的。”在南京奥体中心,记者看到,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们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冰球对决,最小的孩子仅3岁,虽然时有摔倒,但孩子们能立刻站起来,无惧寒冷,马上投入接下来的比赛中。

  目前,江苏各地有150多所学校开设了滑冰、冰球以及轮滑、旱地冰壶、旱地冰球等相关课程。我省“冰雪运动进校园”轮滑冰球系列赛、省冬季运动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营暨城市杯冰球挑战赛等系列赛事,也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南方孩子与冰雪运动相伴成长。

  来自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初一年级的王铨目前已达到花样滑冰7级的水平。她与冰雪的“缘分”始于她在新城小学南校区就读时的一堂堂冰上体育课,“我觉得滑冰很好看,特别美,而且很有趣。”4年前,她选择学习花样滑冰,并坚持到现在。即使初中学业繁忙,她每周也必定抽空到南京奥体中心冰上俱乐部练一练。“我的榜样是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像他那样厉害。”

  在常州,轮滑冰球训练已覆盖近20所小学。孩子们利用平常体育课与“5+2”课后社团的时间练习轮滑冰球,到了节假日,则是在真冰冰场上进行冰球训练。

  “我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轮滑冰球了,这个项目可以让我找到自信。”常州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周金怡每周末都会参加轮滑冰球训练,每次一个半小时,即使在冬天都练得大汗淋漓,但她乐在其中,“以前用杆拿着球容易掉,现在已经可以带着球直接稳当地射门了。”

  眼下,常州市已有15000人次的学生成为“轮转冰”项目的参与者。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小学自2017年建校,就把轮滑项目作为该校体育特色课,学校的体育馆也被修建成了标准的轮滑冰球赛场,每年定期举行班级赛、年级赛、全校赛,吸引不少同学参与其中。副校长王晓波介绍,如今每个年级都拥有一支20多人的轮滑冰球队,去年一、二年级轮滑冰球队还获得江苏省“冰雪运动进校园”轮滑冰球系列赛冠军。“通过轮滑冰球特色教育,我们和家长明显看到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体质增强了,意志品质也不断提升。”

  【文脉】

  先民图腾,出自江苏的那些“国宝虎”

  □ 本报记者 于 锋

  老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在远古时代,人类与自然搏斗,与猛虎格斗。老虎的凶猛和威力令人类感到畏惧,又心生崇拜。久而久之,老虎的形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在文艺创作中,广泛流传于文学、雕塑、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江苏是文物大省,在江苏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在江苏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中,都能找到老虎威武和勇猛的形象。

  中国文物中最早的老虎,一般认为来自河南濮阳西水坡M45蚌塑龙虎墓。这座距今已6500年的墓葬中,墓主头向南方,其身体东西两侧分别用天然蚌壳堆塑出好似龙、虎的形象。其后,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虎”的象形字。在南京博物院的雕塑馆中,展出过一件长41.3厘米、宽112.8厘米的殷商时期的虎纹花土。据介绍,这件花土来自殷墟,是一件漆器长期覆盖在泥土上,虎形漆纹在木胎腐烂后渗入泥土中而形成的。这只“商代老虎”造型简洁,看起来并不算威猛,反而有点“萌”。

  老虎战斗力爆表,是英勇善战的象征。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将老虎与军人联系起来,骁勇的将领称为“虎将”,善战的部队称为“虎贲”,调动军队的符节称为“虎符”。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虎钮錞于,这是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錞于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战斗中,将领敲击錞于,指挥部队前进或后退。錞于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多有发现,在江苏,镇江地区曾出土过东周錞于。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錞于,顶部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有专家考证,錞于的虎钮或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代表着神秘的力量。

  鎏金铜虎镇、铜虎帐座、错金银铜虎镇……在徐州、盱眙、仪征等地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中,老虎的形象比比皆是,展现了汉代人对老虎的崇拜。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王陵的一对错金银铜虎镇极具写实意味,两只老虎昂首瞠目,威猛雄健,通体以错金银工艺饰虎斑纹。专家分析,刘非墓的铜虎造型精美,装饰奢华,极可能为其生前喜爱之物。刘非本人尚武,这两件铜虎展现出的王者之气,与其性格高度契合。

  “虎子”是很多文物爱好者熟悉的器物,这种长圆形、有提梁的瓷器被设计成蹲踞的老虎外形,因此得名“虎子”,其用途一般认为是古人的亵器。“虎子”起源于战国,流行于六朝。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等我省著名博物馆藏有大量“虎子”,其中也不乏珍贵文物,比如仪征出土的东汉木胎漆虎子、金坛出土的东汉釉陶虎子等。

  目前,国内最为珍贵的一件虎子,出土于南京。1955年,专家在南京赵士岗发现了一件瓷质虎子,其“虎头”高高扬起,提梁如同神兽匍匐在虎背之上。极其难得的是,虎子腹部有一行清晰的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里面包含了这件瓷器的制作年代、制作者、窑口等重要信息。赤乌青瓷虎子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和极其罕见的铭文,成为国宝级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还被列入了第三批禁止出境的国宝文物名录之中。至于古人为何将“尿壶”设计成老虎外形,至今还是个谜。

  在六朝墓葬的砖拼壁画中,老虎的形象也不罕见。所谓“砖拼壁画”,就是用几块直至数百块画像砖拼成一幅画面,其中最知名的当属“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砖拼壁画。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幅砖拼壁画,是出土于南京迈皋桥东晋永和四年墓中的“虎啸山丘”砖拼画,三块砖头组成完整画面,蹲坐的老虎昂首左顾,霸气十足。

  早年间,在丹阳萧齐皇家陵墓区的几座高等级墓葬中,发现了多幅大型砖拼壁画“羽人戏虎”,与墓室另一侧的壁画“羽人戏龙”相对应。在南京博物院展厅,记者看到了其中一幅“羽人戏虎”,流畅飘逸的线条勾勒出气势雄伟的猛虎,手持仙草的羽人在老虎前方导引。专家认为,龙虎皆为祥瑞异兽,羽人在前、龙虎在后,羽人将它们引向墓门,象征龙虎载着逝者“羽化升仙”,反映出当时人们祈求长生、渴望升仙的愿望。

  在江苏各地的大型石刻文物中,也可寻觅到老虎的形象。中国传统陵墓制度中,老虎因其“百兽之王”的身份受到古人的青睐,早在汉代就已成为镇守墓葬的石兽,守卫在陵墓神道两旁。据了解,江苏地区现存最早的石虎是汉代文物,收藏于仪征博物馆,雕刻雄浑朴拙,颇具汉风。

  什么样的贵族、官员死后,墓前放置怎样的守墓石兽,在古代有严格规定。《明会典》规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神道石刻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四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虎各一对。因此,在南京紫金山北麓、雨花台一带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明代功臣墓石刻中,石虎比比皆是,但这些守卫亡灵的猛兽被雕刻得神态悲戚,低眉顺眼,失去了该有的霸气和威严。

  在中国传统书画中,老虎也是经典IP,古代很多江苏著名画家或以虎为名,或画虎成痴,留下许多佳话。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无锡人)小名叫做“顾虎头”;明代苏州著名画家唐寅,字伯虎,和老虎渊源深厚。相传唐寅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但据当代学者研究,唐伯虎其实是生于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即庚寅年卯月丑日,因为生于寅年属虎,故名唐寅。

  南朝时的苏州人张僧繇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画老虎知名的江苏画家,他曾根据《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孙权斗虎”的故事,画了幅生动的《吴主格虎图》。近代以来,江苏又涌现出宗静风(扬州人)、房虎卿(常州人)、熊庚昌(南京人)等画虎名家。民国时期画虎最为知名的画家,当属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孖。张氏兄弟寓居苏州网师园时,为了画好老虎,张善孖竟然在家中养了一只小老虎,取名“虎儿”,天天观察它的形态和动作。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氏兄弟无奈离开网师园,“虎儿”不幸夭折,埋在园内墙角。张大千到晚年都忘不了早年和哥哥在苏州一起养虎的情景。1982年,漂泊海外的张大千寄回一张书法,上写“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如今,游客在网师园依然能够找到这块特殊的“墓碑”。

  和老虎有关的江苏古典园林,除了苏州网师园,还有南京瞻园,这座“金陵第一名园”内,有一块一人多高、一笔写成、遒劲雄浑的“虎”字碑,碑上仅有一个“劭道人”的题刻。瞻园“虎”字碑究竟何人所写,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