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城乡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遗存、守住文化根脉?江苏出台《实施意见》
2022/04/21 22:23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如何平衡好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各地都面临的新课题。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目标:到2025年,具有江苏特色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建成,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江苏先进水平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代复兴经典案例。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江苏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当老传统遇到新举措,古建筑邂逅新创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将迎来什么变化?从历史走向未来,让“遗产”焕发新生、传承文脉,各地有什么好做法?还有什么难题待解?

  苏州城市实景

  保下来:古代近现代全覆盖,地上地下全囊括

  日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传出消息,南京市秦淮区利济巷2号东侧地块考古发掘有了新发现,初步推测此地块位于南朝建康城东城墙内侧,与六朝宫城紧密相关,发现的大型黄土堆积可能与六朝建筑基址或河道驳岸有一定的关系,对六朝宫城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1世纪以来,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已先后在该区域的新世纪广场、南京图书馆新馆、长发大厦、南京六朝博物馆等多个地块先后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重要的城市建筑遗存,包括高等级道路、城墙、城壕、砖井等建筑遗迹,以及以各类瓦当、青瓷器等为代表的大量遗物。

  城市开发建设中遇到文物怎么办?“南京是六朝古都,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藏着‘宝贝’,过去城市开发建设中有过不少遇见地下文物的情况。”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名城处处长王昭昭举例说,六朝博物馆原址本计划建设酒店,发现文物后立刻改方案,进行原址保护。类似这种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发现文物实施的保护,属于“抢救性保护”,建设单位得立即调整原方案,重新报审,做好保护。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南京早在1999年便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对地下文物进行保护,出台《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划定了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2019年3月1日,新修订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施行,将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从13处增至15处。“‘抢救性保护’相对被动、滞后,《条例》施行后,南京大力推行考古前置工作,在土地收储阶段就先行考古。考古好了,再出让。”王昭昭表示,秦淮区西街遗址便是“考古前置”挽救下的“瑰宝”,西街地块是南京建最早城址——越城遗址所在地,对研究为南京城市起源等有重要作用。眼下,在南京老城以及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管是“动”一条路、铺个管线,还是加装个电梯,都要先行考古。

  在扬州,也曾有多次“施工现场变考古现场”、城市建设让步于“文物保护”的情况。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保护处负责人介绍,扬州东门遗址公园、宋大城北门遗址,都是在开发建设中发现的,后调整了建设方案实施遗址原地保护。2012年,扬州划定并公布了扬州城遗址等四个地下文物埋藏区,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实施考古前置。近几年,宋大城北门外原本要开发建设商贸城,考古发现此处有宋代城防防御设施遗迹,建设项目又让步于文物保护,正在做考古发掘。去年,扬州考古前置再升级。要求扬州文物埋藏区外用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项目与地下文物埋藏区的项目要求一样,全面实施考古前置。

  扬州古城明清历史城区

  不只南京、扬州,江苏很早就强化对文物等各类“遗产”的保护意识。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江苏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保护,留下了丰富“家底”。来自省住建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6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967处历史建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皆位居全国第一。

  保护力度还在升级。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各地都统一实施。此次印发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的工作机制,各地在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的保护和管控,全面落实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

  不只地下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地下文物埋藏区和风景名胜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组群)和传统园林;古井、古桥、古树名木、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名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线路、廊道和网络等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都是此次《意见》明确的“保护对象”,要求古代与近现代全覆盖,地上与地下全囊括,全方位展现江苏灿烂悠久的文明历史。

  “因相关责任单位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和缺乏系统性的保护机制,过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在城市建设中总有发生。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把原来条块分割、碎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系统保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阳建强说。

  “护起来”:科技加持撑起更强“保护伞”

  眼下,苏州姑苏区的三茅观巷沈宅、叶天士故居、洪钧祖宅、陆润庠故居4处文物建筑三维模型及实景图像已上传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可实现一键“云游”老宅。这得益于姑苏区近年对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不断推进。

  工作人员对三茅观巷沈宅内进行测绘

  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介绍,姑苏区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近年来,姑苏区探索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等19类保护对象进行全要素信息采集,建立了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去年,姑苏区又创新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组织专业团队对7号街坊、15号街坊、20号街坊、32号街坊4个街坊内共102.1公顷内的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开展调查研究,对街坊公共空间内的古树、古井、古牌坊、古驳岸、地名等历史要素拾遗补缺。详实的古城“家底”“一张图”,为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对接相关部门,对古城保护信息平台进行外部信息资源的有效挂接:基于IOT 高效物联感知网络建设动态监测系统,接入实时感知数据,可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点、古城墙、水质、气象、电气火灾隐患、消防等开展动态监测。

  姑苏区32号街坊内曹沧洲祠

  南京、苏州、扬州都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自1982年被认定以来,三城在40年的城市更迭中,已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经验。

  王昭昭说,为更好掌握历史文化资源,南京从2005年起就建立起“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大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小到一棵古树,都纳入了数据库名录。

  “《实施意见》中提到的保护要素,扬州基本都在保护,并建立了保护名录。”扬州市住建局副局长刘泓说,下一步,扬州将对保护名录进行提档升级,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三维测绘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等将保护对象的信息数字化、记忆电子化,建立数字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展现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强化保护优先是关键。《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对调查资源从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维度开展科学评估,认定公布保护对象,建立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和分布图。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得随意拆除。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是1982年国家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最高规格文件。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江苏出台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江苏特点,进一步做了细化,提出要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和区域特色发展中,比如深入挖掘沿海地区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张謇盐垦文化保护彰显,以范公堤与串场河历史文化串联为主线,着力塑造“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滨海特色风貌。“对一些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等刚起步的城市来说,《实施意见》将有很大指导性。”

  苏州古城风貌

  具体来说,江苏将科学划定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在地下文物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严格保护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大力实施原址保护;保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历史建筑的价值特色和文化内涵,重点保护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等,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街巷肌理、水系形态、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环境要素,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传承传统营建智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

  “强调保护优先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阳建强认为,保护中,相关责任单位不仅要聚焦历史文化遗产本体,还要注重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环境、传统风貌和社会结构。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凌十分关注乡村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他认为,乡村建设中,不少地方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对乡村的保护力量还需加强,制定保护计划时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活起来”:还需破解共性难题

  4月18日,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征集(第二期)”,聚焦历史建筑保护、改造与合理利用,选取小松涛巷15号民居和南市楼1-3号作为设计对象,面向国内外征集活化利用方案,征集、评审、表彰公示后,获奖方案将于今年10月起-2024年12月31日,由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伙伴单位付诸实施。

  “活化利用是当下重点,也是难点。”王昭昭感慨,每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都是漫长的,因为每件遗产基础不同,需要全面摸底,再定制方案,活化利用方案不能简单复制,她跟进的每个项目都是以“10年”“20年”为计量单位。

  南京小西湖片区

  已“出圈”的小西湖片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便代表两种不同的活化利用方式。王昭昭告诉记者,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的小西湖片区,历史建筑年代较浅,房屋多为民间自建,以砖木结构为主体,基础设施差,管线、消防、污水处理等设备短缺。补基础设施欠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是保护利用的重点、难点。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基础条件好,很多设计较先进,活化利用难点在于产权梳理、协调。

  “现在各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都很强。”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各地普遍存在的难题是,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补齐消防等欠账较难。此外,业内正研究探讨的是,文物“修旧如旧”,需要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当下砖雕石雕等木匠瓦匠都高龄化了,年轻工匠补给不足。文保建筑修缮需要墙砖,各地环境保护中,土窑陆续关停,越来越少,传统工艺和材料供应在未来可能都会有压力。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更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实施意见》提出,江苏将探索活化利用底线管理模式,分类型建立项目正负面清单。省级将成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比如,在资金保障上,设立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探索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基金。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长期限、低利息贷款金融产品,支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要通过保护利用传承,守住文化根脉,让江苏大地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顶层设计,‘画好棋盘再落子’。”刘泓说,扬州正在编制《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及各专题行动方案》,探索“小尺度、绣花功、本土化、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理念,分领域、分年度推进扬州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探出新的模式、机制和路径。

  扬州居民自主修缮的民居

  阳建强主持了南通唐闸近代工业城镇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唐闸北市景区作为唐闸近代工业遗存的一部分,去年底完成更新与整治工作。今年元旦期间,唐闸北市景区热闹非凡,正月初一至初五,日均人流量在两万左右。

  “历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如何活化,值得多一些基于缜密调研和保护后的实践。”阳建强观察到,从全国看,活化利用中有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在改造利用工业遗产时,过于重视老工业区的经济实效,导致工业厂区的许多建筑、设备装置被粗放拆除、废弃或不恰当利用,工业遗产承受了“保护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也有的地方,对历史建筑进行过度商业化运作和旅游开发,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还有的地方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中,过度热衷于某一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再造、重塑历史”的文化之名建造了大量“假古董”。“历史文化遗产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多重历史要素组成,正是过去与现代的交织,才凸显了古城古街的丰富层次与重要价值。因此在活化利用时,应关照到历史文化遗产各个历史阶段的信息与特色。”在他看来,活化利用不可操之过急,哪怕走错一步都难以回头,应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以微小空间为切入点,不断对历史街区等进行精心的维护和修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 刘春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