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江宏伟工笔花鸟绘时光“匆匆”、汪政谈文学中的描写、瘦石先生丨文艺周刊荐读
2022/07/15 10:48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78期)

  【繁花】

  【新潮】

  在现代的目光中拥抱传统

  ——“匆匆——江宏伟作品展”南京开展

  交汇点讯 闹市之中,不少年轻人来到一隅幽静处,移步换景,在时光流转中,在花开鸟鸣间,宛若走进《梦华录》中的宋代风雅。近日,“匆匆——江宏伟作品展”在南京乙观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将持续至8月末。

  本次展览主题为“匆匆”,江宏伟说,它表达的是时间流逝的概念,亦是他笔下一花一叶的生命历程。“时间是你着急也罢,不着急也罢,它都匆匆而过。匆匆,是一种时间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自然的状态。如果你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的匆匆是不知不觉的。” 面对窗外倏然而过的繁华与萧瑟,江宏伟始终如故,“我在画画的时候非常缓慢,有时候我的稿子不停地在修改,画好了,可能花也谢了。”面对“匆匆”的岁月,画家“细嗅蔷薇”般对花鸟生命的关注,从小切口入手,折射的是一个宏大而又充实的内心世界。

  作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江宏伟对自然有着执着专注的感知力,他笔下的工笔花鸟作品,“有着似水柔情般的生命力,淡雅地诉说着四季变迁之中的万物之美”。而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恰恰是他的学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学者杭春晓。师生的精神连接,传承与解读,让这次展览有了不一样的呈现,全面、多维度地展现了江宏伟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审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

鸡冠烟草花 97cm×135.5cm  江宏伟 2019年

  鸡冠烟草花 97cm×135.5cm 江宏伟 2019年

  无论是春夏展厅里的“青绿”,还是江宏伟画中对自然的迷恋,都不难让人将他的作品与宋画联系到一起。对此,杭春晓却有不一般的认知,“他所有作品的审美质地和宋画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展览要呈现是江宏伟老师在他成长的80年代,当时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下、现代性的话语冲击下,他对色彩的重新理解。”以调色为例,宋画乃至传统中国画中,都以纯色为主,鲜有调和色,而江宏伟画作中使用的调和色,正是受上世纪80年代,印象派带给中国画家新的审美观的影响。杭春晓解释,传统是一个文化流动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僵化静止的概念,因此观者看江宏伟的作品,应当避免僵化地将其与宋画直接相连,而应当带着创作者的时代“滤镜”来看。

  本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画,但其展陈空间陈设亦是极具巧思,宛若一件展品。展厅整体主视觉选取了宋代青绿山水之色,三大主题展厅分别以春夏、秋冬、活色生香为主题,融入传统园林与当代镜像的表达元素,结合数字化媒体的展陈方式,在匆匆的时序更替、四季往复里,呈现了艺术家荣枯坐忘、笑谈春风依旧的从容,超脱了观者对于工笔花鸟传统的审美经验。

  事实上,在策展过程中,杭春晓也是以“流动”的视角来阐释宋代与当代美学。“青绿色的色调首先跟江老师的画面有关,同时也和让大家印象深刻的青绿元素有关。”一入春夏展厅, 一个拱形门映入眼帘,这是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隐喻画家本人来自江苏。拱形门内,是作品《鸢蔷春暖》,“在并不明亮的光下,一只孔雀看上去像是从深邃的传统中走来。它走过这个门,走向了‘现在时’。”通过大胆创新的设计,杭春晓希望向观众再次传达“传统与现代是流动的,而非僵化”的思考。“我们从来没有站在一个停滞不前的龟背上的传统,我们始终站在的是一个在水面上流动的传统。”

  走过春夏,来到秋冬展厅,灰白色为主的色调给人以冷静、干净之感。“实际上我们中国画的美学,根本是一种理性的气质,而不是具体的样子。例如写意在晚明发展顶峰时期强调笔的毛色枯、润、淡。虽然是工笔画画家,但江老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作时期,在绘画的质感上也和毛色枯、润、淡结合,正是从传统中沿袭的气质。”杭春晓在此展厅的设置上,希望通过视觉感官呈现出江宏伟作品的理性气质。最后的活色生香展厅,则是呈现了江宏伟观看生命的格物观与作品的关系。一张画,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宛如一个人在院子中感受春夏秋冬,时光流转。“这扇窗户离世间很近,又很遥远,始终保持距离。”

  以全镜面空间打造的实景展厅,是很多年轻观众在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点之一。入口展墙上是紫薇与石榴的花鸟作品,而展墙的背面悬挂有一株来自江宏伟自家花园的紫薇折枝,“厅里的所有植物随着布展、展览,逐渐从鲜活变得枯萎,呈现了流动的时间,呼应了主题。”杭春晓解释。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凝聚了几个时代的传统形成手上的东西,成为这个时代曾经生活的一个符号。每一个时代的符号,都是在破坏和总结之前的符号而成的新符号。”谈及作品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江宏伟认为,传统就是一座雕塑,每一个时代的人在看传统这座雕塑,其实是投射了每一个所在时代的光线来看的。画家在看传统的时候,是站在某一个世界、某一个视点来看的。“其实我觉得传统的形式有很多,如果你带着现代的眼光,它其实是非常现代的,画家要把其中的元素取出来。”

  创造离不开传统,江宏伟认为,之所以每个人对于传统的理解不同,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而好的笔墨、好的语言,并非一成不变,“最恰当地表达了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最好的笔墨和语言。”江宏伟认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寻找自己需求的传统,并把它安放在现代更适合的语境里面,是当代阐释传统最好的途径。

原上草色 97CMX89CM  江宏伟 2016年

  原上草色 97CMX89CM 江宏伟 2016年

  在展览的展陈方式上,策展人和画家也是别具巧思,在现代的目光中拥抱传统,让观众不仅感受到这是一场“美”的展览,也是一场“好玩”的展览。观众走进展厅内的一组画中,可以发现,其中的“一张”画上,蝴蝶与飞鸟各自从左右的画中“穿越”到这张画的花中。这幅多媒体艺术品《请回答1990》,将影像作品与手绘作品相结合,将江宏伟1990年创作作品中平面的花、叶、蝴蝶以2022年的媒体技术跨越时空赋予其生命。

  据悉,乙观艺术中心还首次尝试制作NFT数字艺术品,以传统花鸟工笔画中的场景和元素为基础,打造独一无二的宋风少女形象,共推出三款NFT数字艺术品,以盲盒形式售出。同时,“植物多大柿”系列表情包也于微信上线,表情包中的花、鸟、蝴蝶等动植物元素,都是来源于江宏伟的画作之中,搭配上有趣的网络语言,用传统水墨演绎当代年轻人的幽默自嘲,让工笔花鸟画以诙谐、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现代社交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更多精彩内容请戳

  【新潮】

  瘦石先生

  文/乐心

  瘦石先生是一本厚重的书,如果你读懂了他,也就懂得,什么叫家国情怀,什么叫树高千尺连着根。

  先生艺德画品为世人敬仰,而家乡人最感念他的,是厚道、有情、谦卑。

  活在人心中的样子,往往不是高坐云端,而是平常平易中的细小动人之处。

  一

  尹瘦石先生的老家在周铁镇东街,父亲叫尹荫琪,因他身形块头大,当地人都叫他尹大魁。又因为他当过居民代表,好多人尊称他为尹代表。至于他的本名,反倒没有多少人知道。

  我小时候常跟母亲去尹家,母亲是东街居民小组长,跟尹代表走得很近。另外,镇上的居民每个月凭购米证领取粮票,我们这个片区领粮票的地点,有一阶段就在尹大魁家。每个月二十五号,由粮管所的工作人员集中发放粮票,大人没空去的话,会派小孩到尹大魁家领取。

  我最初知道尹瘦石先生,是听尹代表跟我母亲攀谈,当时他吃的中药丸,是大儿子瘦石从北京寄来的。那个中药丸外面包裹着一层蜡,装在大栗样的黑壳子里。壳子口子上有螺纹,可旋动开关。我很喜欢这个黑壳子。尹代表就把药丸拿出来,空壳子给我玩。我至今记得这个细节。

  有趣的是,老街坊锡芬妹妹前几天跟我说,她小时候曾经跟外婆去尹家察访。当时,有人将瘦石先生的弟弟安石,介绍给她表阿姨,外婆和表阿姨的母亲有一天吃过晚饭,特意到尹家去坐坐。尹父和安石都不在家,只有安石娘,也就是瘦石先生的后母在家。锡芬的外婆是个会做主的厉害人,出了尹家门就说:不灵,人家太小气,上门去,糖都没拿一粒出来给小孩吃吃。

  锡芬说完这件趣事,我忍不住哈哈笑:你外婆眼神不灵,不会看人家。

  锡芬听了我的话也笑了。事实上,外婆因为患白内障,街坊们都叫她瞎婆婆。锡芬长大后,每每想到表阿姨生活曲折多磨难,就会觉得外婆偏见,因为一粒糖,坏了一门好亲事。不然,跟尹家结亲,多好呢。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尹家当时比较落魄,瘦石先生被打成右派,送北大荒农场改造几年,此时虽已回北京画院,但右派帽子估计还没摘。安石在乡下插队当农民,安石娘在门口摆个小摊,卖些针头线脑和糖果,补贴家用。这样的家境被锡芬外婆嫌弃,也属正常。老妇人只关心柴米油盐过日子,不会看到有文化的人家就是不一样。比如,家境落魄中,尹父还热心公益事,在镇上北街图书馆义务当管理员。安石下乡务农,依然有梦想,后来考上大学。

  周铁镇上的人,当时只知道瘦石先生是有名的书画家,至于多少有名,并不清楚。

  先生十八岁离开家乡,早年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转辗桂林、重庆、内蒙古等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机会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家乡。之后,他又历经运动,下放黑龙江农场劳动。当时因为信息闭塞,他的消息传回来的不多。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北京文联、中国文联担任要职,家乡关于他的美谈多了起来。说得最多的是,当年他与柳亚子先生在重庆联合举办“柳诗尹画”,有幸为毛主席画肖像,并得到主席为画展题签。

  乡人们谈论到廋石先生,总是很亲切。这么有名的大人物,回来一点架子都没有,是个厚道讲情义的人。

  二

  我年少时,路过北街冯俊昇家,多次停下来,看他店堂里挂的奔马图。简陋的店堂,因这匹马有了华彩。这幅画是瘦石先生赠送给冯俊昇的,他们是发小。

  冯家旧时开布店,家境比较富有。后来落难,生活黯淡,冯俊昇摆个小摊头,卖铅笔、橡皮、练习本之类的杂货。瘦石先生非常念故友,以画相赠。这让人对冯俊昇另眼相看,走过他家门口总会驻足观望。

  东街的杨寿春,过去在镇上煤球店里做煤球,脸面总是黑乎乎的。听人家说,当年寿春跟尹瘦石一道离开家乡,在贵阳谋到文书一职,因受了精神刺激回乡。我小时候听了半信半疑,难以将寿春与瘦石先生联系起来。后来,寿春在贫病交困中死去,他的儿子顺清跟邻居们说,准备到北京去找尹瘦石先生。街坊们不信,都笑他,尹老是有影响力的书画家,岂是你能见到的?可是后来大家都信了,还当佳话传。

  顺清当时穷得连路费都没有,向别人借了一千块钱,贸然到北京。瘦石先生不忘当年与寿春的情意,接待顺清,送给他一幅《奔马图》,上书顺清贤侄。得知顺清喜欢画画刻印章,还送了他一盒印泥、十二枚寿山石图章。

  先生的厚道温暖了贫贱卑微的人。

  南街有个叫沙凤寰的人,过去跟瘦石先生家是前后邻居。

  沙家兄妹凤骞、凤寰、娓娟,学名叫沙蕾、沙恒、沙慈。瘦石先生跟沙恒、沙慈走得很近。沙慈活泼开朗,长得非常漂亮,瘦石先生很喜欢这位邻家妹妹。但是,所有的美好在日本铁蹄踏入江南时,如影破灭。国家存亡到了危急关头,不愿做亡国奴的瘦石先生离开家乡,沿长江艰苦跋涉,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最后抵达武汉,参加抗日义勇军。

  而此时,沙家大哥沙蕾已是有影响力的诗人,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出版《回教大众》半月刊,任主编兼社长,宣传穆斯林大众的抗日救国活动。武汉沦陷后,他到重庆担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弟弟沙恒报考了中央军校广西分校,随后参加武装抗日。

  抗战胜利后,凤寰不愿打内战,离开部队回到周铁。因为家里良田多,他被划为“地主”成分,加上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少校,境遇可想而知,很多年里接受监督劳动。

  已是名人的瘦石先生回家乡,总会找凤寰叙旧,青春的火焰不再,友谊却如温暖的柴炭。他也没有忘记沙慈,有次出访加拿大,还特意去看望定居在那里的邻家小妹。老邻居几十年没见面格外激动,因司机开车认错了路,到约定的地方时,天色已晚,瘦石先生端详了沙慈好一会,亲切地说:娓娟,你还这么漂亮。

  在异国他乡还能见到年少时的邻家哥哥,沙慈很欣喜,过后写信给周铁的哥哥凤寰,讲了见面细节。

  三

  1994年,瘦石先生将自己的主要作品及珍藏的书画文物无偿捐献给家乡。一百四十多件(套)珍品中,有他本人各个时期的作品,还有书画大家的真迹,黄宾虹的山水、何香凝的墨梅、徐悲鸿的奔马,潘天寿、熊佛西、唐云等人的画作,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郭沫若、叶圣陶、丰子恺、沙孟海等人的书法。

  有次他站在《铁骨霜蹄看绝尘》作品前,跟当时的周铁镇文化站站长闵定一说,在香港展出时,有人出高价要留下此画,他没有答应。

  可见家乡在瘦石先生心中有多重。

  周铁建尹瘦石艺术馆,赵朴初先生题写了馆名,端木蕻良撰写馆记,黄苗子篆额,金石大家陈复澄书碑,这一切,都源于瘦石先生良好的艺德画品。

  他对家乡的深情令人感动,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最后骨灰撒向太湖。

  1998年4月,瘦石先生去世,家人遵照他遗愿,将其骨灰送回家乡,投入太湖母亲的怀抱。

  离家六十多年,终究还是要回到这个地方,一个名叫家乡的地方,那是他一世的念想。

  那年,骨灰撒入太湖后,盒子就埋在周铁尹艺馆附近的亭子边。后来,尹艺馆书画藏品由市里接收,宜兴市美术馆建了先生雕像,家人想把骨灰盒安放在雕像座基中。搬迁时,尹夫人吕秀芳掏出一个锦盒,里面珍藏着先生以前掉落的两颗牙齿,她想放进骨灰盒内。当时,在场帮忙的两个乡民缩手了。闵定一对瘦石先生很敬重,他没有顾忌太多,上去帮着打开了骨灰盒。他看见里面有先生用过的四样物品:一副眼镜,一支毛笔,一枚印章,一块紫绛色小石头。睹物思人,他像跟自己的老父亲一样说话:尹老,市里的尹艺馆环境好,更适合书画珍品的保管珍藏,现在我带您随书画一起去吧。

  说着,他将先生的牙齿放进盒内,抱着骨灰盒上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他双手紧紧护着骨灰盒。

  多年后的一个下午,闵定一跟我谈起瘦石先生,依然满怀敬意,过去的细节蓦然放亮。先生亲和随意,比如,喜欢喝酒,但不一定要茅台,人投缘的话,泸州老窖也喝得乐悠悠。他也不要地方领导作陪,老乡家烧菜粥、烤韭菜饼、包馄饨,他视为最隆重的招待。有时候,酒喝得高兴了,他会讲笑话,惹得别人哈哈笑,而他自己一点都不笑。

  我忽然觉得,活在人心中的,往往不是一个人高坐云端的样子,而是平常平易中细小的动人之处。

  这样的乡贤总让人难忘。以前先生回乡,都是住在周铁银燕宾馆,在迎来送往中,这家宾馆的主人胡燕萍与尹老夫妇结下深情,瘦石先生去世二十多年,胡燕萍年年清明都会带上鲜花祭扫他,如同父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戳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