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江苏援疆结硕果!智“惠”克州,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2022/08/12 21:14  新华报业网  

  万山之州,扬子江畔,相隔万里,却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连,情谊浓郁深厚。

  2020年,第十批江苏援疆干部人才肩负省委、省政府重托,飞越千山万水来到新疆克州。援疆干部们牢记使命,倾情倾力,最大程度将“克州所需”和“江苏所能”有效结合,“引智”与“育人”同步,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克州的同时,通过“传帮带”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两年多来,江苏共选派430名援疆干部人才,投入援疆资金17636万元用于智力援疆,推动对口援疆从“输血”到“造血”转变,在帕米尔高原奋力书写着江苏援疆的精彩答卷。

  结对帮带,鱼渔相授

  一台多媒体操作台、3块液晶显示屏、48张弧形课桌、52部平板电脑等组成的录播教室,投用半年多来,给乌恰县黑孜苇乡中学的学生和老师打开了“新天地”。

  “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常州的同学连线,共享‘云课堂’。”七年级学生阿依达娜·卡特力江兴奋地说。老师们则以此为成长基地,连接远方“窗口”,听讲座、做培训。“常州援疆资金建立录播教室后,每周二,我们都在此举行‘种子教师成长营’活动,援疆教师团带领我们开展教研活动,还能实时与当地及江苏各学校交流,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成长。”该校历史老师马创江说,他们还和常州的骨干教师进行了“云结对”,覆盖各学科的88位常州骨干教师加盟师父团队,定期给结对学员推送教育教学精品优课,并指导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具体教学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老师的视野。

  第十批江苏援疆干部对口支援克州伊始,便探索将分散式的教育援疆力量整合为“组团式”教育援疆。来自无锡、常州、苏州、泰州、宿迁的290名援疆教师,分别深入克州第二中学、克州实验小学、阿图什市第一中学、乌恰县黑孜苇中学、阿合奇同心中学等5所克州中小学,担任学校领导或一线全科教学岗,传播江苏先进办学和教学理念。

  在黑孜苇乡中学的校门口,醒目挂着“苏老师工作站”标牌,师生们亲切地统称江苏援疆老师为“苏老师”。在克州,14个学校都挂有这样的标牌。苏老师工作站是江苏教育援疆的种子站,立足教师专业成长,帮带本地教师队伍,“苏老师”每年通过讲座、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培训克州当地老师6000多人次。援疆教师全部入站,改变了既往各自作战模式,实现了从“散装”到“集装”的转变,正以富有智慧与生命力的教育之风,吹拂过戈壁乡野,吹开绚烂夺目的教育之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等领域的“传帮带”也在大力推进。据统计,2020年以来,江苏医疗援疆“师带徒”结对帮带本地人才227人,参加各类培训2万多人次,培养301名本地医生,填补手术项目空白166项、医疗技术空白110项,有230名本地医生获得了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

  聚才汇智,合力赋能

  8月的南疆,天朗气清,是一年中温度适宜的好时节。克州阿图什市畜牧示范园(良繁中心)一排排标准化羊圈里,柯尔克孜羊、湖羊发育良好,迎来新的配种期,在此实习的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正给羊做B超。

  柯尔克孜羊是克州地方特色品种,为保护其种质资源,江苏援疆克州前指投入援疆资金4000万元建设了柯羊良繁中心,邀请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开展柯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科研工作。良繁中心场长刘聪介绍,该中心与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广泛招聘新疆地区畜牧专业、兽医专业等大学生,为当地培养畜牧业发展人才。目前,良繁中心有34名技术及管理人员,大部分是本地大学生。

  毕业于塔里木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姑娘古丽努尔,在“家门口”找到了发挥自己所长的“舞台”,她去年11月进入良繁中心工作后,每月可领4000元工资。“刚来时进入羊舍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在场长的帮助指导下,很快‘上手’了巡圈、给羊打疫苗等工作。”如今,已成为副场长的她说,会一直留在这里干下去。

  南疆地广人稀,条件艰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医疗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医疗援疆不是多看几个病人、多做几台手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援疆医生、克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杨杰说,致力为当地打造一直“带不走”的医疗队,他们利用援疆平台和资源,重点实施了“送出去”“请进来”“强交流”等9项举措。比如,科室选送2-4名泌尿外科医务人员赴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3个月进修;在克州打造了5G数字化泌尿外科空中手术室,定期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开展5G手术演示及联合查房交流,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

  发挥优势合力,智力援疆创新更进一步。江苏援疆克州前指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发布重点课题攻关公告,设立资金3000万元,面向全国邀请科研团队、个人通过揭榜的方式,帮助解决“柯羊选育推广”“柯药保护种植”“馕产业研究”等克州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传统基础行业和面向民生需求的10项重点课题,现均已确定挂帅团队,稳步推进中。

  谋划长远,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8月4日,记者在乌恰县人民医院见到了被乌恰各族人民称为“白衣圣手”的吴登云。来自江苏高邮、已在此当了近60年医生的吴老,如今仍坚持每天坐诊,定期与援疆医疗队伍一起下乡巡诊。“最需要的还是人才。”年逾八旬的吴老见证了当地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是一批批援疆干部接力进疆,不怕苦累,聚力实干,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才是稳疆兴疆的第一资源。如何培养未来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人才回流,是援疆干部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要大力培养本地人才干部。”江苏常州第十批援疆医疗队队长、乌恰县医院院长周栋告诉记者,以前,江苏援疆医疗队队长在支援医院担任的多是副职,新制度下,现在援助干部成为医院“一把手”,可从各层面对医院进行全方位帮扶,把单纯的“输血”转变为“造血”。以培养人才为例,他们创新举措,开出育人用人留人“处方”:在培训上发力,在待遇上补贴,在提拔上优先,给予“低职高聘”等实惠条件,以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县医院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推动当地发展,仅靠援疆干部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三年一个轮换的援疆周期,江苏援新疆克州前方工作组把智力援疆作为关键环节,重科学、谋长远,紧盯克州急需人才的重点领域,制定印发了《2020—2022年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干部人才工作发展规划》,先后投入6910万元实施“帕米尔人才工程”,在受援地积极构建“立体式”人才体系。

  让“盆景”变“风景”,一个个引才、育才举措落地开花——赴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协助招录内地优秀大学生;先后组织包括20名民族同志在内的44名本地干部人才到江苏挂职锻炼;强化帕米尔人才工作站作用,突出3个院士工作站地位作用,以院士团队为核心,帮带培养一批本地专业人才……

  在援疆干部人才接续努力下,受援地人才总量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两年多来,江苏协助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人,累计建成人才工作站29个,培养领军、骨干、后备人才844名。到2022年底,全州人才总量将达到6.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0%。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扎根边疆的人才,正持续以奋斗汗水浸润“万山之州”,让共同发展、团结进步的种子,在苏克两地携手灌溉下,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文 王悦谋/视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