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千帆竞发,勾画现代化新模样
2022/10/15 07:01  新华日报  

动车组列车行驶在连云港市海州区境内。 王春 佃好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美丽乡村。 连云港 邵光明 摄

绿色晨跑。 无锡 曹俊 摄

“长江叁号”新一代高端邮轮在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命名交付。 许丛军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一湾碧水绕家园。 南京 刘亭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殷切希望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江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实践,从试点地区到各地各部门稳健推进,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前列。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江苏大地处处呈现出热气腾腾的奋斗画面:城乡区域深化协调发展,8500万江苏人走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现代化正逐渐变成可知可感的现实模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江苏选择:

  苏南先试,走出“先发之路”

  在“强富美高”方向指引下,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和内涵的现代化形态——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开放优势突出的苏南地区率先行动。

  2019年2月,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鼓励试点地区勇争“第一”和“唯一”,再创“领先”和“率先”。

  这些试点地区综合优势明显并在持续放大——江宁区枢纽地位突出、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实力雄厚,拥有若干重大创新平台;南京江北新区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昆山市连续10多年位居百强县市排行榜榜首;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世界一流园区和国际合作的典范;江阴被誉为“中国资本第一县”“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溧阳市生态经济成效显著。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试点地区各展所长,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昆山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基础、较为健全的产业链条,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均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今年7月,昆山提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到2025年,建设成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样板;到2035年,成为在全国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

  “1—8月,昆山预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771.6亿元、同比增长2.8%。”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表示,昆山将聚力建设新城市、大力发展新产业、全力布局新赛道,奋力走好新时代“昆山之路”。

  产业结构调绿调优。去年,江阴关停重组化工生产企业29家,同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8.8%,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较2016年末增长123.9%。

  集聚创新动能。2021年南京集成电路设计营收过亿企业数量达到70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最多,这当中,拥有自主创新核心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几乎都在江北新区。

  探索释放“生态红利”。“溧阳公里‘1号公路’串联全市主要景区景点,建成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打造380多家农家乐和100家茶舍。”溧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全市实现农旅收入46亿元,带动约6万户农民增收。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江宁区连续3年投入资金,在全省区县率先开发建设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探索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并持续推进“预审代办”等行政审批改革,以“数字”赋能“简政”。

  开放层次不断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位居第一。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汇聚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5000家,共有97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区各级总部机构,其中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56家,约占全省17%。

  “试点地区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和禀赋优越的基础条件,立足国际视野,突出高点定位,强化改革创新、绿色转型、社会文明等领域引领示范,正努力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在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丁宏看来,这种现代化的势头将从核心区逐步向周边辐射和传导,通过局部探索实践带动区域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全省和全国现代化的进程。

  江苏特色:

  重在协调,迈向“高质量一体化”

  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GDP迈上11万亿元台阶、人均GDP十年翻番……十年来,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印证着江苏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台阶的铿锵步伐。

  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统筹好城市乡村、不同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水平。

  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融合城与乡,首先要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穿行于苏北乡间,不时可见一排排“白墙黛瓦、飞檐套窗、竹篱花香”的特色农房,既有乡土味,又有现代感,宛如诗画般的“新鱼米之乡”。

  2018年,江苏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工程。三年时间,苏北地区累计改善30多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建成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改善农户的满意率达93.3%。

  描绘“结庐人境、归园田居”的乡村,既要扮靓“颜值”,更要提升“内力”。聚焦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近年来江苏加强城乡整体统筹谋划,加快破除城乡制度藩篱,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全省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先行探索、形成特色。今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中,乡村发展的内涵愈加丰满,目标愈发明晰。

  如今,在镇江,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在淮安,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现全覆盖;在宿迁沭阳,30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乡土人才工作站,已带动农民就业创业6.3万余人。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顺畅流动。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十年来,我省围绕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持续发力。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

  “通过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从苏南向苏北的‘四项转移’,建立完善‘五方挂钩’机制,出台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建设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等政策文件,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力增强。”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

  十年来,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6.14亿元,年均增长15.18%。目前,全省共建园区累计培育企业2000余家,带动就业超70万人,实际利用外资超40亿美元,一批大企业实现跨区域布局。17座过江通道建成,加速跨江融合,连徐高铁开通后,全省高铁连环成网,苏中苏北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快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发展协调一致。十年来,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达4.7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1降低至2021年的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致力共同富裕,让全省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红利。

  坚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十年来,江苏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生态环境实现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绿色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青山朗润,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图景铺展在江苏大地上。

  江苏路径:

  现代化强省建设“千帆竞发”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立足江苏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各领域渐展模样,现代化强省建设千帆竞发。

  2019年2月1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春节后第一个全省大会,交通强省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会议;2022年2月1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议。

  十年来,江苏高铁运营里程从627公里延长至目前的2212公里,“轨道上的江苏”框架渐成;高速公路新增652公里,总里程达到5023公里。大江南北,流动的交通线纵横交错把各区域紧密连接,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新时代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新画卷,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5年,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江苏突出现代农业主业,把乡村振兴作为主战场,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勇闯新路、走在前列。

  随着粮仓大门缓缓打开,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200多万公斤,仓库都囤不下了。”8月11日,东台市黄海原种场副场长石磊看着品相和质量俱佳的麦子,对亩产550公斤的历史性收获动情感慨。

  作为全省唯一连续3年获原农业部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盐城奔跑在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征程中。盐城市副市长王娟说,力争到2025年,盐城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季辉介绍,江苏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2021全年粮食总产749.2亿斤。

  十年来,江苏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2次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建设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建成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6.5%。

  江苏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目前,全省设立网格10.5万个、微网格41.7万个,配备专职网格员8.8万名,兼职网格员41.5万名,2021年底群众对网格工作满意率达到97.68%,创历史新高。全省群众安全感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上半年的99.14%。

  “力,形之所以奋也。”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动机,江苏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1%。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为全国发展探路,江苏重任在肩。丁宏认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有基础也有优势,各领域应不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奋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上走在前列。

新华日报记者 梅剑飞 王静 沈佳暄 林杉

“走在前列”的现实模样可知可感

梅剑飞

  作为全国较早探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省份,江苏有基础也有优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江苏路径,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走在前列。

  江苏蹄疾步稳推进现代化建设。各地各领域主动作为,找准特色和定位,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如苏南突出高点定位,强化改革创新、绿色转型、社会文明、平安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等领域引领示范,全面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苏中更大力度推进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全力提升绿色发展、产业创新、城乡融合、社会治理、民生福祉、安全发展等水平。苏北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主攻产业发展、城市能级、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建设、安全保障等重点环节。

  在扎实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进程中,各地各领域创新开拓,齐驱并进,一年一台阶,一组组发展数据折射出强劲势头。如今,江苏的经济综合发展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富裕水平和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放眼全省,从长江之畔到黄海之滨,从江海平原到徐淮大地,江苏正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

  数说

  2021年,苏南五市GDP占全省GDP的57.22%,处于支柱地位。2021年,苏南地区研发经费投入约占全省的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苏南地区的城镇化率已达82.6%,城市更新工程、城市建设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021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5.8%,占比全国最高。2021年,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3.7万家,是2012年的7倍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7.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1.4%,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标签: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