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经济强”的优势更加彰显:创新转型,综合实力大跃升
2022/10/15 07:14  新华日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为我们擘画“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宏伟蓝图。“经济强”这一首位标识,赋予江苏发展新担当。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十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从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去年的11.64万亿元。眼下,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十年累计增长90%,三次产业全面迈向高质量协同发展。

位于苏州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智能包装系统。 (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强者,当勇于探路争先。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创造10.2%的经济总量。立足新起点,全省上下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力争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厂抓好订单生产。李昌华 摄  

  强创新:

  工业“大个子”勇当转型“急先锋”

  2021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位。

  工业是立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全省上下承压前行、勇毅转型,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这样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江苏制造业总量曾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然而,一度也面临原有优势有所弱化、新优势尚未形成的严峻局面:市场主体多,但有“高原”没“高峰”;产业体系完整,但价值链层级不高;科教资源丰富,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从“大”到“强”,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需要付出艰巨努力。对于工业大省江苏而言,如何一边夯基锻优势、一边转型补短板,事关全省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发展。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江苏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做好“加减法”,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做增量,我省牵住重大项目这一转方式、调结构、增后劲的“牛鼻子”,十年来累计建成投产百亿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5个,先进制造业成为投资主要方向。今年上半年,我省450项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557.7亿元,超时序完成全年投资的六成。

  去产能,近五年来,全省依法依规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5.7万家,关闭退出4739家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落后的化工生产企业,全省七大高耗能行业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3.5%下降至2021年的29.3%,经济发展“含绿量”越来越高。

  ——撬开“拦路石”,企业效率稳步提升。

  去年签约的淮安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仅用百天就实现开工建设。“苏政50条”“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一系列纾困解难举措,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

  破藩篱、树信心,“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营商环境初步形成。这十年,全省制造业年均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1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

  ——塑造新优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集“群”强“链”,提升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强链为总抓手,扎实推动制造业加速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介绍,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数”“实”融合,竞逐新赛道。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多年居全国第一,在这场创新接力赛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成为“最新一棒”,全省上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对5万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驱动,江苏工业经济韧性不断增强:今年前8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扛”住了疫情冲击、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随着工业经济底蕴和实力进一步彰显,江苏正向工业强省阔步迈进。

创业青年领取营业执照。 孙军 摄  

  强协调:

  农业现代化让“江苏饭碗”端得稳

  2012年,丹阳市珥陵镇的唐黎明成立丹阳市黎明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种粮大户。十年来,合作社种粮年销售额从20万元左右增至100多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把“三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从5200亿元增加到8000多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2.68万元、增幅达123%。

  “以前,田间全土路,晴天像菱角,雨天像膏药;如今建设了高标准农田,田埂都是水泥路,穿着皮鞋去种田。”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花庄村种田大户王海翔,这样讲述十年间的真实变化。

  农民们切身感受的背后,是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带来的蝶变。十年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万亩,耕地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全省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7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立足粮食安全,牢牢端住8500万人的饭碗——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80亿斤,比去年增产3.9亿斤,秋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8万亩,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从“稳产保供”到“优化布局”,十年间,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批新产业在田野间“生长”。涟水县的芦笋、无锡市维常村的中华绒螯蟹、徐州市八路镇的花卉、扬州市合心村的黑莓……越来越多的乡村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和独门“致富经”。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我省打造8个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全省10亿元以上县域产业185个,全国产业强镇6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6个;优化加工业布局,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达到60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去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902亿元。

  一群新农人在土地上“扎根”。2012年初,苏州85后大学生曹高宗创办“西山采摘网”帮助销售西山岛上的农产品。2013年,他辞去培训机构工作返乡创业,先后创办农家乐、家庭农场,成立青承农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实现销售200多万元。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十年,江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近17万家和8.5万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907家,其中国家级99家。

  十年耕耘,村美粮丰。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图景不断更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基不断夯实,一幅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在江苏大地上徐徐展开。

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强消费:

  从驭好“一驾马车”

  到擎起“半壁江山”

  近日,南京江北新区、鼓楼区、秦淮区分别有一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开门迎客,业态焕新、首店云集的城市商业“矩阵”,吸引市民游客前来“尝鲜”。

  一间间新意十足的街边门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商场楼宇、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商业街区,十年间,江苏城市商业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互借力,商业地标的更迭变迁,见证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消费能级的不断提升。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去年“双11”期间,江苏购买力排名位居全国第三位,11月11日当天成交额环比增长65%。江苏率先实现“快递进村”省域全覆盖,包裹一路送至田间地头,让消费潜能进一步释放。

  从网购兴起到直播带货全面开花,从“体验经济”到“云消费”,从冲动“剁手”到绿色消费,从“淘便宜”到买品质……十年来,在多元化、鲜明化、个性化的消费推动力下,江苏迎来一个消费内容更丰富、消费结构更合理的“新消费时代”。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江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1.65万元增加至去年的3.15万元,累计增长90.6%,年均增长7.4%。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0%下降至去年的27.5%。“按照联合国标准,江苏居民生活总体上进入殷实富足阶段。”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荣锦说。

  消费市场百花齐放,得益于完备坚实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撑。2012年以来,全省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服务业不断领跑经济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成为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力量。

南京软件谷。蒋文超 摄  

  不止强消费有特色,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走出特色之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正走向深度融合。

  位于常州的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全省首个“5G+智慧工厂”亿元级项目运用的“5G+AI缺陷检测”系统,1-2秒就能完成瑕疵检测,比人工识别快30倍,成为我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缩影。

  培育一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在前沿技术、高端产品和细分市场领域不断突破;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增强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打造数字生活消费新场景……十年来,我省聚焦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全面增强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蹚出一条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路。

  新华日报记者 付奇 洪叶 沈佳暄

答好“经济卷” 勇当探路者

付 奇

  回首过去十年,时势演进变动不居,发展竞合日新月异,奋楫争先的江苏,交出一份合格的“经济答卷”。面对一道道历史命题和现实难题,江苏用三次产业的高光表现,破解并写下了“高分答案”。

  国际形势诡谲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江苏以实体经济作为承压前行的基石,从“规模优先”走向“效益优先”,集群强链,锻造产业韧性、提升发展能级。

  面对发展动能转换、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江苏锚定创新驱动,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出江苏发展的新增长极,谱写科技强省新篇章。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贸易形势愈发不利的新形势,江苏从容不迫,把握好双向开放新机遇、深度参与“双循环”新格局,打造“循环枢纽”和“开放门户”,在世界舞台上持续闪耀。

  面对内部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江苏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变“发展落差”为“布局空间”,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推动南北协同、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行稳致远。

  踏上新征程、走进新考场,面对难度更大的新考卷,8500万江苏人凝心聚力,正努力塑造一个经济实力更强、现代化特色更加彰显的新江苏,奋力写下成色更足、成绩更优的新答卷。

  数说

  十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

  从2012年的5.37万亿元跃升至去年的11.64万亿元

  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9.8%和47.5%

  十年来,高铁通车里程从627公里增加到2212公里

  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标签:
责编:韦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