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第一排|李俊生:长三角要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发展之路
2019/08/25 21:52  新华报业网  王建旸  

  

  

  交汇点讯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一体化”、“高质量”成为长三角下一阶段的关键词。

  长三角作为我国最成熟的城市群之一,经济基础夯实,城市梯级完备,在谋求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在8月25日召开的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上,中央财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俊生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长 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而这背后反映出的财政问题以及资源配置问题,更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焦点。

  

  基础服务和公共设施的不均等

  阻碍要素流动长三角一体化需要解决的痛点在哪?

  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通过有效一体化,使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合力,其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各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均等化,正是阻碍区域内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想要往上海挤?因为那里的教育水平高、公共服务基础好。“而这反应出的,其实就是基础服务和公共设施的不均等问题”,李俊生表示,正因为有这样不平衡不均等发展的问题存在,才会出现我们看到的“扎堆”现象。

  而各个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均衡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抛开省市之间的协同,就单讲同一个省内,不同县域之间的人口都不大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流动”。李俊生特别强调,他所指的“自由流动”是指在个人所享受的一切社会保障资源都可以随着个体的流动而在异地享受到通用、同等待遇的情况。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教育资源等无法实现跨区域的保障,人才来了也留不下。李俊生说:“不实现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发展,区域内的资源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流动的。”

  长三角一体化背后的财政问题不容忽视

  “如果离开了财政发展,长三角的发展就无法实现‘一体化’,更达不到高质量。”李俊生表示,而目前我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恰恰是“短板”。

  

  那么长三角地区的财政问题究竟有重要?李俊生表示,我国政府财政资源支配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的,而财政资源的使用更多是满足社会共同性的需要,也就是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2018年全国政府预算四本账决算支出占GDP的40.9%,财政资源近一半是由政府来主导,而我们却没有研究政府主导下的财政政策如何和长三角一体化相协调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财政方面的研究,在长三角地区统一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按照各地受益的比例来分担相应的财政支出压力,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中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

  另外一个方面,各地区财政自给率不平衡的现象其实也是财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地区地方财政自主能力有差异,一类是追求财政自给率,另一类则是在财政上对中央存在依赖度。财政自给率的实现情况会导致不同区域的经济表现形成两极分化。“自给率越低越不努力,自给率越高越努力”,李俊生说,自给率低的地区会有竞争动力不足,市场活跃度不高等现象的产生,当地的经济社会、营商环境也会随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此外,地方追求财政自给率会形成区域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随后更多的则通过税收优惠或增加地方财政补贴等形式来实现。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区域之间财政竞争阻碍各个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的大问题。因此,李俊生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把区域内的财政自给率要统筹起来考虑。

  三个“锦囊”把脉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把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李俊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需要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是“普惠制而不是特区制”,是“都市化而不是被城市化”,是“市场化而不是被行政化”。

  我们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初期那种“给特殊优惠政策”就能实现区域异军突起的阶段,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的一体化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的长三角、“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上具备全球视野的长三角,要具有“普惠性”。“要破除行政藩篱,让各生产要素根据各自的产业规律而实现自主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建立一个由政府强主导的特区。”

  与此同时,在一体化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的前进步调,应该从大都市圈化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规划。“像北京一环二环三环似的,我觉得长三角区域的发展也要有这么一个战略,让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按照一二三环这样的策略稳步向前推进。”李俊生说,就像辐射圈一样,我们先要实现自身的公共服务相对均等化发展,然后才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再次是服务全国,辐射圈一步步扩大,规划也要一步步来。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底子厚”,在此基础上实施基础服务和公共设施均等化的探索,其社会风险及政治风险是最小的,“可以先行先试,为全国蹚出一个可推广复制的成功样板来”,李俊生说。

  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文 虞越/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