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非遗丨徐敏:传承留青竹刻,专注0.1毫米厚青皮
2020/09/11 14:33  学习强国  

以刀代笔,以竹代纸,江苏省常州市的徐敏在竹子表面仅0.1毫米厚的竹皮上,通过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把诗、书、画、篆刻融于一体,呈现文静淡雅、清秀古朴、层次分明的意境。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徐敏是留青竹刻市级非遗传承人。

专注0.1毫米青皮

姻缘,与留青竹刻结缘

1995年,徐敏嫁到江苏常州雕庄的范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可没想到,她竟从此与留青竹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敏的公公范遥青,是留青竹刻省级非遗传承人,也被业内称为“中国留青竹刻五杰之一”。徐敏系美校毕业,在范遥青创作时,她总是体贴地打下手,饶有兴趣地跟着学创作。看着乐于好学的徐敏,范遥青决定收她为徒。从此,徐敏走上了留青竹刻之路。

徐敏在潜心创作

初入行时,徐敏为了掌握各种刀的握法,光学铲底一道工序,就练了3年。2002年,为拓宽视野,她进驻上海画家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画家、多元艺术碰撞交流,获益匪浅。在这里,她被一种新颖的艺术所吸引:刀画。“刀画在构图、敷色、用刀等方面,与留青竹刻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能掌握刀画技法,则在艺术上进一步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徐敏说。在上海刻苦学习了2年,她大胆将竹刻中的刀法迁移到刀画创作上来,深得行家赞赏。

当雕刻的一件书法作品第一次被人高价收藏时,徐敏激动万分。可以说,蛰伏了整整8年的她,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2004年,画家村关门了,徐敏从上海回到了常州。同年,她就成立了剔筠轩工作室,全身心地投入竹刻创作。

徐敏感慨地说:“对手艺人来说,急功近利是大忌。你若盛开,清香自来。”其实,她也曾一度很沮丧。因为,徐敏从不以评职称、过度包装炒作来提高身价,只顾着默默耕耘,把更多时间与精力花在了作品创作上,很多作品养在深闺无人识。对此,她困惑过。

但随着时间推移,她越来越觉得,只有静下心、沉下身安心创作,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继承发扬好留青竹刻这门家传手艺。徐敏说:“我时常会跟自己较劲。一件留青竹刻作品完成,总要经过数次修改打磨,1年也只能完成3—5件作品。”

因有深厚的山水油画功底,徐敏在竹刻的打底图案设计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自己的审美,在镌刻上融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委婉,自然而然形成了独特的竹刻风貌。随着她潜心创作,作品已崭露头角。有一次,一位德国客商许以重金,索取批量订单式的留青竹刻商品,被她回绝了;浙江某客商与她洽谈工厂化生产合作,被她拒绝了;外省市高薪聘请她,也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常州留青竹刻是凝聚艺术家心血的作品,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品。”

浸润留青竹刻这一行20多年,徐敏对它的工艺流程熟稔于心,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要雕刻一件能收藏百年的作品,无论是选材、材料处理、创稿,还是雕刻、铲底以及画面再创作,每道步骤都必须严谨,不能投机取巧。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为了传承,徐敏不仅让2018年大学毕业的儿子范千里回家传承竹刻,还广招贤徒,走进学校开办竹刻非遗公益大课堂,义务担任常州多所小学的艺术教育辅导员,把它融入特色教程,让孩子们从小传承非遗。

为了艺术创新,徐敏与画家丁竹、宜兴紫砂艺术家杨海峰、唐朝昌等人合作,把紫砂壶、中国画、竹刻艺术有效融合,创作了一系列紫砂壶雕刻新作,在古朴的紫砂壶上,竹刻艺术的雕刻技艺充分体现了清秀俊逸的风格,令看者赞叹不已。

徐敏对慕名上门的学员免费教学

2016年,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徐敏积极回馈社会,每年开展公益大课堂,对慕名上门的学员免费教学,做好宣传推广。

近年来,徐敏的留青竹刻《秋趣》等作品,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竹刻专著中,徐敏先后荣获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敬业奉献”常州好人、天宁工匠等称号。

标签:
责编:孙亚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