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要闻 > 正文
南京何以成为“小剧场”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城市?
2023/04/05 20:29  新华报业网  

  《民生巷11号》《长明》《红色》……连日来,来自全国的46部小剧场剧目,如春日繁花在南京各个小剧场绽放,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小剧场艺术在中国已经走入了第41个年头。江苏更是与小剧场戏剧渊源颇深,1989年,全国首届“南京小剧场戏剧节”在南京举办,这一标志性、开创性事件被广为称道的同时,也不禁令人心生好奇:中国戏剧史上首次“小剧场戏剧节”何以与南京结缘?近日,记者对话了在话剧界耕耘了四十余年,南京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京市话剧团原团长赵家捷,听他讲述小剧场与南京这座城之间的不解渊源和动人情愫。

  在南京提及“小剧场”,赵家捷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33年前,身为南京市话剧团团长的他,主导和推动了全国首届南京小剧场戏剧节,在中国小剧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戏剧节称得上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次救亡行动”,标志着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潮流的全面兴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年过八旬的赵家捷回忆起往事,依旧思路清晰,侃侃而谈,“小剧场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内容呈现,都是最具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这也是小剧场的意义所在。”但要说起当时为何要搞小剧场戏剧?赵老回答说,“那时候,小剧场演出已不是为了进行戏剧实验,而是为了拯救话剧本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电视和电影业的冲击,中国戏剧危机骤然而至,全国几乎所有的话剧团体都面临生存困境,“当时,大部分话剧院团的经营状况是‘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1985年5月,南京市话剧团在当年还没有完成一次正规的演出。这种情形引发了团里的焦虑和不安,赵家捷觉得,不能再坐以待毙,当务之急是让戏剧观众不再流失。

  大剧场,制作费用高,演出成本高。因此,只有进行小剧场戏剧的尝试,以小制作、小成本的方式将为数不多的观众留住,保存话剧团体。于是,一场“自救”行动正在进行———1985年,南京话剧团成为了最早发起“小剧场探索演出”的国有院团之一,这个市级话剧团在南京新街口的“百花艺苑”小剧场,先后演出了《弱者》(1985)、《窗子朝着田野的房子》(1985)、《打面缸》(1985)、《家丑外扬》(1986)、《天上飞的鸭子》(1988),竟意外地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在一次聚会中,有人突然提议:何不办一个小剧场戏剧节?邀请全国有影响力的小剧场剧目,都来南京演出一番,展示话剧的创新活力,振奋戏剧行业的信心。赵家捷是个急性子,这个想法刚刚蹦出来,便立刻急着操办起来。他掰着手指粗略估算了一下,办戏剧节的开支大约需要25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钱从哪里来?赵家捷跑到南京市文化局求助,当时的文化局负责人批了5万元。接着,他又跑到了烟厂、酒厂,上门去讨赞助,“当时跟讨饭的没什么两样”,但就是靠着这样的“厚脸皮”,居然“化缘”到了近20万元。

  1989年4月10日,“史无前例”的南京小剧场戏剧节开幕了。10天的时间内,全国共有10个话剧院团带着16部剧目到南京参演,这其中,既有《绝对信号》《火神与秋女》《欲望的旅程》《天上飞的鸭子》等实验先锋剧目,又有《亲爱的,你是个谜》《一课》等本土剧作家创作的现代派戏剧,还有《童叟无欺》《棺材太大洞太小》《单间浴室》等海派喜剧题材。令赵家捷深感振奋的是,这些剧目无论是题材、主题,抑或表现手法,均没有雷同之感,显示了话剧创作在积极求变、勇于创新的喜人态势。令赵家捷至今记忆犹新的一部剧是上海青年话剧团创排的《屋里的猫头鹰》,在戏剧节上引发了轰动效应。这部剧打破了一般现实题材的叙事结构,用大量的隐喻、烘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创作者对虚妄幸福的嘲弄和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哀叹,“开演前,场内没有一丝灯光,观众须带上猫头鹰的面具,披上黑色的斗篷,在手电筒的指引下去寻找座位,神秘中又很具仪式感。不少观众认为,这部戏先锋意识极强,给他们的感官构成了难以言喻的冲击。”

  小剧场戏剧节,也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馈,一时间,南京城出现了盛况空前的追戏场景,“戏剧节的演出,用场场爆满这样的话已不足以形容了。剧场的旮旮旯旯全部挤满了人。每个戏只演两场,千把张票,好在小剧场是不对号的,外面到底来了多少观摩的本科生、研究生,根本没法儿统计……”那时候,赵家捷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朋友的电话,开口便是托他“开后门”帮忙买几张票。

  小剧场戏剧节头一天晚上演出,第二天一早便忙着开剧目研讨会,陈白尘、黄佐临、徐晓钟、陈恭敏、林兆华、夏淳、童道明、王育生、林克欢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大家围绕小剧场艺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对戏剧节上的每一个剧目进行评议,堪称中国戏剧界的一次嘉年华。已经83岁高龄的黄佐临参加研讨时感慨地说,“戏剧办得如此成功,证明我们的话剧事业是有希望的。”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先生,还专程为“南京小剧场戏剧节”题词:“小剧场是创造高度戏剧文明的园地”。

  首届“南京小剧场戏剧节”的成功举办,犹如搅动市场的一池春水,泛起一波涟漪。它是中国话剧面对危机的一种积极自救,是话剧行业在新形势之下的自觉改变,而这种改变,激起了戏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探索勇气,推动了当代小剧场戏剧潮流的重新兴起。赵家捷回忆说,当时,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小剧场话剧《天上飞的鸭子》口碑爆棚,接连演出了五六十场,“这部戏在观众席里设了三个演区,演员近在咫尺,舞台触手可及,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小剧场艺术独特的魅力。”

  告别泥泞而行的80年代,如今的小剧场无论是创作人才和演出平台都迎来了崭新的天地,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丰富的探索。在舞台上耕耘了一辈子的赵家捷早已退休,闲暇时候,他偶尔也会去南京高校的小剧场看几场演出,尽管这些小剧场话剧看着略显稚嫩生涩,但台上一张张年轻而又认真的面孔,仍让赵家捷心生欢喜。在他看来,小剧场给了年轻创作者一方自由呼吸的天地,在这小小的舞台之上,他们有机会展示深藏内心的创作力量,让人们看到可能自己也未曾发现的艺术潜力。

  属于赵家捷的舞台已经落幕,但小剧场的故事仍在继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