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京 > 资讯 > 正文
智慧迭代,现代农业腾“云”驾“物”展翅飞
2022/08/25 13:05  新华报业网  

  农创中心

  数字温室

  数字大田

  丰收的虾农

  投放饲料的蟹农

  科研人员攻关新技术

  老山脚下的数字渔场

  浦口美丽乡村

  滁河两岸山清水秀

  兰花塘高标准农田

  水美乡村诗意栖居

  清晨,南京螯龙研究院创始人刘远柱走进养殖大棚,个大劲足的龙虾正在冷泉里张牙舞爪,由他研发的“新物种”,每斤售价100元还供不应求;

  午后,一架无人植保机从汤泉农场起飞,按照设定路线,将满载的农药均匀喷洒进这片数字大田,整个流程都在后台操作;

  入夜,虾农康光辉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虾塘缺氧,物联网设备自动监测含氧量,低于阈值立即启动微孔增氧泵……

  这是浦口农村寻常的一天,也是科技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截面。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浦口的现代化。作为南京“含农量”最高的板块,浦口区近年来依托国家农创中心的科研优势,挥动“科技的翅膀”,精耕“希望的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力量”。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区……一项项农业创新成果在这片“试验田”里落地转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8月24—26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将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召开,各方专家学者、创新企业代表齐聚长江之滨,共商科技兴农大计,探索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既是对浦口“三农”工作的高度认可,更将成为浦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起点。

  “农业硅谷”引聚“科技天团”

  8月15日,立秋之后的南京,气温依然居高不下。在位于浦口区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王才林、张红生教授团队正式签约进驻,两位水稻育种领域的顶尖专家,将从这里出发,向种业科技的更高峰进军。

  选择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安家落户”,对于“南粳之父”王才林来说,并不是一个困难的决定。

  50多个高端人才团队扎堆,全国唯一的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落地;天邦集团、三主粮集团、益客农牧集团等100余家农业高科技企业集聚;孵化基地遍及全省各地;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4个重点实验室……作为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从2016年获批,到2018年实体运行,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从无到有,画出了一道令人赞叹的“发展曲线”。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科技进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使命,就写在会展中心的大厅——“实施国家战略、承接区域需求、打造农业硅谷”。

  从拎包入住的办公场地、人才公寓,到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技术平台、活动平台,再到专业贴心的服务团队、扶持政策,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迅速在长江北岸崛起一片创新高地。

  去年,由邹学校院士团队研发的“新海青375青梗菜”,登上了南京市民的餐桌。完成这款“网红产品”育、繁、推的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有限公司,就落户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与传统的上海青相比,经过多年选育的新品种颜值更高、口感更好、纤维含量更低,目前已在多地推广种植。研究院副总经理夏彭飞感慨,“依托园区优渥的创新生态,院士的成果快速落地转化,并且形成了一体化的商业育种发展模式。”

  水深则鱼至,林密则鸟归。赵春江、沈其荣、赵其国等10位院士不约而同选择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组团创新”,围绕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生物农业三大领域,将一粒粒“科技种子”撒进万顷良田。

  让有需求的企业能找到有用的高科技成果,让有成果的创新团队能找到转化运营的企业,让有实力的基金能够找到投资热点,让有想法的创业者能够实现梦想。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蓉蓉说,园区将以创新研发为基础,以技术孵化为重点,坚持走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之路,努力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聚力赋能。

  “看天吃饭”进阶“智改数转”

  从2018年到2021年,浦口区提请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的一件大事始终没有变——加快建设南京国家农创中心。

  做出这样的选择,既是践行国家战略的需求,也是基于发展现实的选择。浦口区农业GDP占比超10%,农村人口超全区50%,农村面积近80%,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必须告别传统模式,在沃野粮仓种上物联网、栽下大数据,用更“聪明”的现代农业解放“看天吃饭”的农民。

  在汤泉农场,禾苗正在烈日下茁壮成长,自动灌溉系统、杀虫设备分布在农田四周,农民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可完成生产作业。这里是浦口区与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共建的数字大田,赵春江院士团队将智能测控技术集成于农业机械,创新研发无人农场技术系统,可实现水稻和小麦耕种管收等关键作业环节“无人化”作业。统计数据显示,引入无人农场技术系统后,汤泉农场农机作业效率提升50%,水、肥、药节约可达10%至15%,人工成本降低30%至40%。

  赵春江是第一位入驻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院士,如今,他牵头组建的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已搭建完成浦口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打造汤泉农场数字大田、绿丰源谷数字温室、永宁联合村数字渔场、星甸数字猪场等4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把传统农业拉上了“智改数转”的快车。

  创新技术在塘口田头落地生根,是城市对农村最好的反哺。浦口区委去年底提出,将深入实施农创中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三年行动,实质性推动与汤泉农场一体化联动发展,打造万亩现代化科技农业应用场景。仅仅半年多时间,数字技术已经在浦口的万顷良田上遍地开花。今年7月20日,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湖州召开,浦口区作为南京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在大会上交流发言,分享这片“试验田”的耕作心得。

  农业科技,不仅仅武装到奔跑的机器上,更藏身在恒温恒湿的大棚里。

  走进江苏青云高科的果蔬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生菜、菠菜、冰草正“喝”着营养液“快乐”生长。智能育苗系统对大棚内部环境高精度控制,模拟日出日落、控制光照时间、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水、肥等因素,有效解决了育苗的不稳定性和生长周期长的问题。

  “我们管这个叫‘植物工厂’。”青云高科总经理宋娜说,企业还引入NFT浅水培栽培技术,用营养液为果蔬生长提供水分和各类元素,既降低了病虫害,又提高了蔬菜外观品质。在植物工厂里,果蔬的生长不受季节影响,种植效率是普通温室的数倍或数十倍。以黄瓜为例,亩产5.5万斤左右的工厂系统,日常只需3—4人操作管理。

  科技赋能,让农民成为轻松体面的职业。当前,浦口区还与南京农业大学协同共建,争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接二连三”拉长“增收链条”

  从2005年底扎根永宁街道联合村开始,来自安徽全椒的赵有志,已经在滁河边养了17年青虾。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小小的青虾,已经在这里孵化出一条增收致富的产业链。

  那一年,原本在南京惠民桥做水产批发的老赵,租了村里1000亩圩塘,用自己的渠道卖自己的虾。周边村民也跟着他挖塘引水,放苗养虾。从最开始自然繁殖,到引进太湖1号、2号、3号,再到物联网水质监测、无人机投放饲料、尾水生态处理,青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苗种和技术也在不断进化,永宁青虾2020年还荣获了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顺风顺水的日子,一直延续到首轮疫情暴发。堂食取消,物流受阻,联合村的青虾销售受到较大影响。浦口区农业农村局找到赵有志,引导他扛起龙头企业责任,组建水产养殖联合体,带动虾农统一水质、规格和品质,对养殖加工、包装运输标准化改造。“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试点项目——冷链物流仓储同步上马,老赵投资3000多万元,建冷库、买设备、请专家,4层厂房已经拔地而起。今年底,第一批青虾就将入库,通过虾仁加工、速冻锁鲜等工艺,彻底解决青虾保鲜和长途运输难题,“十几分钟完成速冻,口感和活虾基本没有区别。”

  农业是高风险产业,气候变化、市场行情、销售渠道,每一样都能影响收成。让农民丰产又丰收,既要用创新成果改良种植养殖技术,也要以产业链思维让农业“接二连三”,在扩大产品供给的同时降低农民风险。

  产业化联合体,成为浦口破题农业精品化、订单化、标准化的最新实践。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联合体由龙头企业共享生产技术,制定生产标准,并以订单收购的模式包产包销,共同打造地产品牌,整体提升散户的市场竞争力。

  种粮大户邵名文的南京北城圩名文农业,就是浦口水稻产业联合体的牵头企业。依托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体为成员及农户提供网络远程培训、视频诊断、信息咨询等科技服务,并利用自身立体销售网络和“名文大米”品牌效应,让“浦口味稻”通过粮食收购企业、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渠道香飘大江南北。邵名文算了一笔账,联合体辐射种植面积约5000亩,联结带动450户,预计今年销售接近2000万元,利润190万元。

  把各自为战的农民“化零为整”,用新技术、新项目、新渠道为地方物产赋能,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对农业全链路的改造升级,让农民“种地不慌,销路不愁”。目前,浦口区已聚焦蔬菜、青虾、大米、瓜果等特色农产品,成立了7家产业化联合体,以标杆引领带动增收致富。

  “最强大脑”输出“乡村治慧”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既体现在产业上,也反映在治理中。

  紧扣乡村振兴五大核心内容,浦口区依托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以数字串联基础资源、智慧农业、惠农服务、乡村治理、绿色乡村、乡村文化等板块,搭建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为广袤农村加装“最强大脑”。目前,乡村大数据中心已对接20余个省区市信息化系统,整合区内47个相关单位涉农数据,梳理600余项数据表单,数据量达4000余万条,基本摸清全区农业农村资源家底,并实现涉农基础数据的整合共享。

  “乡村第一线,治理最末端。”在永宁街道东葛社区,数字乡村综合治理平台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屏幕上动态展示社区内的人、事、地、网格等各类数据。监控大屏每30秒轮换一次点位,71个探头远程巡查,环境监测、疫情管控、防汛抗旱等信息“一网打尽”。村里的高龄独居老人,家里装上了监控设备和一键呼叫装置,每人还配备一个智能手环,遇到紧急情况直接联系平台中心或网格员。“跑腿买药、送菜上门,网格员随叫随到。”东葛社区副主任曹伟说。

  浦口还自主研发“大联勤网格化综治平台”和“联勤通”移动终端,纵向贯通区、街、村、网格4个层面,横向联动70个职能部门,居民“一声哨”,全网来报到。通过整合融合110指挥中心、大联勤网格化指挥中心资源,浦口创新打造“多网合一”新型乡村大数据治理模式。今年以来,全区处理大联勤工单超14万条,办结率99.96%。

  数据跑起来,服务沉下去,浦口农村处处闪耀科技“治慧”——

  “我的浦口”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融合教育、医疗、民政、社保等多个惠民功能板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全民健康信息网络让乡镇医疗机构远程诊疗实现全覆盖,农村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迎刃而解;

  “文旅浦口云”为群众提供各类休闲文旅体生活服务,平台曾经有过1分钟内300人同时抢票、3分钟内7000人抢座的盛况……

  在浦口,手机不仅是“新农具”,更是乡村生活的“总客服”。

  位于星甸街道的浦口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运维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EPC+O项目,总投资超12亿元。智慧大屏上800多个点位密密麻麻,覆盖全域的处理站、水槽、泵站等设施全部联网,污水收集量、用电量等参数实时上传,系统有故障村民一键报修。数字水务,让浦口乡村沟渠澄澈、河湖安澜。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2021年,浦口区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0.61亿元、总产值77.7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实现十年翻番。随着更多的科技成果在老山脚下瓜熟蒂落,浦口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浦轩 高金军 叶长文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