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南通 > 要闻 > 正文
“送教上门”服务近7年,让残缺的“花朵”都能美丽绽放
2021/06/04 18:41  南通发布  

  本月底,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培智部学生晓天、晓清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他们曾接受过四年“送教上门”服务。“送教上门”队伍目前由特教中心教师团队承担,他们努力让每个残障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日下午,记者跟随项目组老师走访残障学子家庭,用镜头记录送教老师关爱重残孩子的感人瞬间。

  孩子点滴进步是最大动力

  “晓凡,数一数有几只斑马?”2日下午2点许,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教务处副主任沙莉莉和同事管倩驱车来到开发区,上门为7周岁的自闭症孩子晓凡“送教上门”,上一堂数学课。桌上放着两只斑马模型玩具和两只小猫模型玩具,管倩耐心教晓凡数数。沙莉莉告诉记者,这堂数学课要让晓凡学会数“2”。

  2014年9月,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启动“送教上门”项目,切实为部分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原因,而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

  特教中心原名南通盲哑学校,是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16年创办,是我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自教的特殊教育学校。2016年12月,崇川区教育体育局和崇川区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崇川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特殊教育工作,包括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自2017年以来,指导中心先后将65名残障学生列为送教对象,现除了已到特教中心或普校就读、毕业和因病去世的学生外,还有送教学生34人,其中包括10名市儿童福利院的残障孩子。

  沙莉莉说,每次送教有计划、有准备,实施个别化教学,送教内容以学科知识、生活技能为主,每个对象每月送教2次,每次不少于3课时,“孩子的点滴进步,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送教团队梯队扎实专业强

  2017年1月,崇川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依托南通特殊教育中心,采取自愿报名与学校选拔相结合的办法,精选了30名优秀教师,分为11个送教小组。其中,既有从教二三十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具备先进特教理念的青年教师;高级以上教师10人,1人有护师资格证,4人参加过全国或市级心理咨询培训。

  沙莉莉介绍,“送教上门”是目前最主要的送教方式,实施精准送教,以“一对一”或“多对一”送教到人、送教入户,为送教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训练。每个对象每月接受上门服务不少于2次,每次2课时,每学年不少于40课时。再以电话回访为辅助,做好过程性评价,及时收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建立送教上门档案。

  “另一种送教形式是送教进机构。”沙莉莉说,邵云名师工作室10位老师,主动承担了市儿童福利院的送教工作,“10位老师一对一服务10位残障孩子。”沙莉莉介绍,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入户送教,但送教工作并未停止,老师们录制了多节包括如何防止疫情、居家康复训练、生活自理和劳动技能培养、简单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微课,运用网络对孩子和家长们进行远程送教。

  为了提高整体送教水平,崇川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老师参加“省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培训”“ASD学生教育教学培训”“南通市特殊教育‘送教上门’专题研讨活动”等专业培训;还邀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走进校园为老师们开设专题讲座。

  将不断提升送教上门质量

  特教中心校长徐志辉介绍,在送教老师们的耐心陪伴和不懈努力下,有多名学生逐渐适应社会、回归主流。现已有三人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就读。小浠是一位自闭症孩子,家长原来一直让她待在家中。刚去小浠家时,她见到陌生人会大哭大叫或者躲进房间。在送教老师悉心指导下,孩子进步不小。小浠现在学校培智部四年级就读,每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经常听到她开心的笑声。

  徐志辉说,送教工作不仅让残障孩子有了较大进步,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增添了信心,更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让残疾孩子周边的亲戚和邻居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支持。送教老师们为了更好地送教,也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他们撰写了多篇论文或案例,将自己在送教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进行分享和推广。

  “‘送教上门’是我国对于重度残疾儿童展开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安置形式,要努力让每个残障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徐志辉表示,将不断提升“送教上门”质量,拓宽送教渠道,打造更大的平台,深入社区、残疾人之家等场所,开展相对集中的送教服务,提升送教的频次;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让孩子们同步参与到课堂学习;送教队伍也要不断扩大,吸纳所在地区学校教师、社会志愿者、专业的康复师等,大力推动康教结合、医教结合的送教上门服务。

  (文中残障学生均为化名)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