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论见|河南大学注册地变为郑州:高校为何频频“迁址”省会?
2022/04/11 19:56  交汇点新闻  

  最近,“河南大学注册地从开封变为郑州”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此前,山西农业大学注册地由晋中市变更为太原市,山西师范大学由临汾市整体搬迁至太原市,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总体规划修编服务也已正式启动采购。不少高校或将注册地改为省会,或在省会建设新校区。对此,有观点认为这或许会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

  大学与城市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越来越高,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着高校兴衰。省会城市往往是一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普通地级市难以匹敌的区位优势,而一般地级市无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在产业发展等方面,往往都与省会城市有着明显差距,这经常成为限制高校发展的掣肘因素。例如,高校要招聘优质师资,很多人才未必愿意“下沉”到地级市,学生实习和就业,普通地级市未必有充足的优质岗位。此外,学校的对外交流、产学研的结合等方面也一样受到限制,长远看,势必会影响办学质量。这点从各大高校排行榜的榜单不难看出端倪,那些发展势头向好的高校,其驻地往往经济较为发达,而那些排名逐渐后退的高校,其所在地经济发展一般也较为迟滞。

  尤其是近年来,面对人口、资金等的争夺,区域之间竞争愈发激烈,不少省份都在推行“强省会”战略,选择了聚集资源坐大省内核心城市的路子,这在事实上加剧了省内各类资源的分化。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在省会等经济强市办学,其实也是顺应这种趋势的明智之选,历史上不少高校已经用事实验证过了。例如,原本在烟台某县级市的莱阳农学院,自迁址青岛后,依托青岛区位和经济优势,名气和实力得以迅速提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总体上看,高校“出走”地市未必是坏事。对省会城市来说,高校的迁入能带动城市人力资源的高效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对高校而言,省会城市的资源又可以促使高校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有所增强,有助于办学。现实中,大多数省会城市普通高校数量均超过所在省份半数以上,这是其重要原因。至于“被抛弃”的地级市,也不必过于悲观,多数相关高校在进军省会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在地级市办学,只是办学重心有所转移。

  高校过度聚集会导致高教资源不均衡,这一度是很多人的担忧。不过,高校不同于中小学,高等教育发展得好不好,均衡固然重要,但适当的聚集,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能不能完成优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匹配与结合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相反,如果高教资源“撒胡椒面”式分布,均衡是均衡了,但未必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更何况,对一些高校来说,如果驻地城市不能提供足够好的办学资源,依然坚持在地级市办学,反倒引起更大层面的不公,因为生源、师资这些都会用脚投票,而且是影响办学实力的核心因素,如果高校受驻地资源掣肘而发展受限,导致办学实力滑坡,本省区人才就有可能向省外溢出,这对本省发展可能更为不利。

  当然,这并不是说高校都要从非省会城市“离家出走”。毕竟,各地发展千差万别,高校办学需求不尽相同。现实中,不少地市不仅能承载原有的高校,而且还有余力引入其他办学资源,比如深圳引进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苏州建设了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这些地区确有社会需求、能够承载高校办学,同样也是正常、合理的现象。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cj.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