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小西湖经验”彰显城市温度
2022/11/28 21:19  新华报业网  

  网红街区“小西湖”又获奖了。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奖名单26日公布,南京小西湖等4个中国项目榜上有名。这是自200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江苏省首次获奖。获奖评语里提到,小西湖项目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通过“整体及综合的方式提升了历史街区的宜居性”。

  小西湖片区更新改造有不少亮点和经验。比如,它不设时限、不抢进度,而是实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慢改造,逐步积累经验、保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政府部门绝对主导,而是调动市场、高校、居民等多方力量,以共建促共赢;它不沿袭整体搬迁改造,而是尊重居民去留意愿,为城市保留历史文脉……这些更新改造的经验都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值得其他地方研究和借鉴。

  “小西湖经验”彰显了城市温度。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人”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小西湖片区的更新改造中,有关方面坚持问需、问计和问效于民,把居民的真实意愿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吸纳居民参与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家园,与居民商讨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操作机制,居民成为老旧城区更新改造项目的“攸关方”乃至于“合伙人”。相较于以往常见的整体搬迁和改造模式,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能不能处理好“城”与“人”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效果。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不搞大拆大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尊重居民的意愿、不尊重城市的历史传承,片面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效率和经济回报,以至于造成许多难以挽回的负面后果。在有的地方,一些富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区经过“推到重来”,几乎完全成为全新打造的商业片区和旅游景点,而那些最能承载乡愁记忆的原住居民、生活场景都没有得到适当保留。诚然,留住老居民、保留老记忆并不容易,但多地实践已经表明,只要在工作中切实尊重居民意愿、维护好居民的权益,这一难题就能得到有力破解。

  城市温度有多种表现方式。反映在城市建设和发展领域,就是要努力为全体居民建设和营造美丽宜居家园。在“住有所居”上,通过多种制度性安排,为各类城市居民特别是住房困难群体解决基本住房需求;在“住有宜居”上,通过各种“微更新”“微整形”,不断改善和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的民意征集和官民互动,离不开广泛的居民参与和多方共建。“人”与“城”和谐相融,城市就会更有温度和韧性,也会更加富有发展活力。

  我国城市已经告别了外延扩张的发展阶段,如何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心维护成为更为紧迫的实践课题。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应当更加突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市民意愿和需求展开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让城市成为居民诗意的栖居、幸福的家园,让市民在城市的怀抱中创造美好生活、赓续乡愁记忆。在此进程中,期待各地涌现出更多“小西湖”,创造出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小西湖经验”。

  (左中甫)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