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地评线】多些宽容失败的雅量
2023/03/10 15:31  新华报业网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徐工集团的单增海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个细节,2000年徐工牵头研发某型起重机,试车时,理论上已完善的油气悬架减震功能极差,工程师们在开动的起重机座位上感觉颠簸不止,这让研发团队成员尴尬不已。随后,经过一年多的理论、试验、运用研究,历经多轮改进测试,该产品才最终问世。像这样从失败到推倒重来、反复砥砺直至成功的故事,在徐工等江苏企业还有很多。

  重大成果诞生的背后往往要经历不断试错,“发现此路不通”不是没用,很多“试错”本身就是“重大成果”,至少可以启示后来者“另辟蹊径”更进一步抵达成功。诚如钱学森所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诺贝尔发明炸药、爱迪生做灯丝材料实验、屠呦呦提取青蒿素都曾屡遭失败,最终在大量试错基础上不断前进,直至获得突破。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成功率只有10%左右,但10%的成功离不开90%的试错,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就没有随之而来的成功。

  善败者不亡。当前,国家已把构建科技创新容错机制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少省份也纷纷出台科技创新容错领域的政策文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强调,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基础研究应给予更多支持,“宽容失败”“宽容坐冷板凳”。这种鼓励和包容很有必要,不少研究存在艰巨性、长期性,往往因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比较高,有了宽容试错的环境,科研人员才更有底气摒弃短期和功利化思维,扎根前沿领域不动摇。

  一个“创”字,往往意味着从“0”到“1”,谁也难为成功打包票。我们要以宽容失败创造宽松环境,对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应在情感上理解、支持,在评价机制上包容保护,建立免责机制和纠错机制,在把握好“可容”“不容”界限、避免不必要“低级失败”的同时,形成尊重科研规律、包容人才“十年不鸣”的良好科研环境。

  (韩宗峰)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