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民生实事要问需于民、办民所需
2022/11/04 10:17  新华报业网  

  近日,江苏泰州、连云港、苏州、常州、盐城等地,相继在媒体刊登通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范围涵盖百姓民生的各个方面,目的是切实了解百姓需求,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好民生实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兴办民生实事必须问需于民,办民所需。人们时常看到,有的民生实事办好后,群众兴趣不大,既不领情,也不认可。究其原因,在于有的民生实事在兴办之前并没有征求群众意见,兴办过程中群众也未曾参与,导致民生实事的“供需”之间出现脱节,个别民生项目甚至刚办好就闲置,沦为摆设。

  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欲让民生实事让百姓满意,首先要问需于民,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民情、听取民意。近年来,江苏在持续排查民生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扎实办好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升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镇棚户区改造等一批民生实事,受到百姓欢迎、点赞。这些民生实事,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实践证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项目、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是一条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开门纳谏、开门问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也是各地各部门一直强调的工作方法。但毋庸讳言的是,由于通讯技术发达,也有个别地方和干部不知不觉患上了“网络依赖症”,了解民情不问“百姓”问“百度”,收集民意用“指尖”代替“脚尖”,深入基层用“平板”代替“脚板”。因为脱离群众,有的民生工程不受待见,甚至沦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这次,江苏一些地方在兴办民生实事之前广泛征求百姓意见,既有助于问需于民、办准办好民生实事,同时,征集意见的过程,也是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互动的过程。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种形式与过程,在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有助于密切群众联系,拉近了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和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民生工程项目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要办得准、办得好,不仅要“问”,还要“问”好、“问”实、“问”到位。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注重提高“问”的技巧,提升“问”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问”的效果,切实防止“问”成形式主义与表面文章。具体来说,“问”要问到关键,注重抓住一些重大问题广泛深入征求百姓意见;“问”要问得全面,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尽可能多地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问”还要问得深入,把收集上来的百姓意见进行整理研究,最大限度地汲取群众智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目的还在于科学决策和全面落实。“问”过之后,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认真落实,要在综合考量经济水平、财政实力、区域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步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如此,民生实事才能真正造福于民。(孟亚生)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