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美媒:从对华“脱钩”转向“去风险化” 西方意图何在?
2023/05/25 22:32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5月25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月22日刊登题为《从“脱钩”到“去风险化”:西方对华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的文章,作者是达米安·卡韦。全文摘编如下:

  如果外交官开始上TikTok,“去风险化”肯定会成热词。这个词在一些官员中突然流行起来,他们都试图挣脱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同时又不想跟该国完全断绝关系。七国集团(G7)峰会日前发表的联合公报就明确表示,这几个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目前会致力于“去风险化,而不是脱钩”。

  用“去风险化”的表述是为了听起来更温和、更精确。它反映了在如何应对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这个问题上,有关的讨论出现了怎样的演化。但这个词在金融政策领域也有着令人困扰的历史——鉴于有关去风险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我们不如做一些了解。

  “去风险化”与中国的关联始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3月底的一次讲话,当时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一同出访北京,为什么欧洲没有响应自特朗普时期便开始的“脱钩”呼吁。

  “我认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她说,“我们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的应对也不应该这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专注于去风险化,而不是脱钩。”

  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场合强调了这个词。亚洲国家也开始对美国说,“脱钩”太过分了,会动摇几十年来成功的经济一体化。

  这些言论似乎让“去风险化”流行起来。4月27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一次重要政策讲话中使用了这个词。

  “我们追求去风险化,而不是脱钩。”他说,“去风险化从根本上意味着有弹性、有实效的供应链,确保我们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所胁迫。”

  对中国来说,“去风险化”并没有多大改善。

  “去风险化给人一种可能是变相脱钩的感觉。”中国媒体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文章认为华盛顿的做法并没有偏离“对维持其世界主导地位的病态迷恋”。

  一些评论人士也对“去风险化”持怀疑态度。“政策的重大改变?”香港《南华早报》的专栏作家卢纲表示,“我对此表示怀疑。只是听起来没那么好战,潜在的敌意依然存在。”

  在进入外交语汇之前,这个词作为对美国政府打击恐怖主义和洗钱行为的响应早已存在。根据美国财政部的说法,“去风险化是指金融机构不加区分地终止或限制与广泛类别客户的业务关系,而不是分析和管理与这些客户相关的具体风险”。

  换句话说,在4月之前,“去风险化”一词通常的用途带有“不必要的排斥”这一负面含义。

  “去风险化”可能比“脱钩”更圆滑。“谁不喜欢降低风险呢?”亚太安全问题专家季北慈说,“这只是从措辞上想了一个更聪明的方法来思考需要做些什么。”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微信图片_20230412112324.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