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泰州 > 要闻 > 正文
非凡十年 | 江苏泰州: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人均收入成功实现十年翻番
2022/07/13 21:27  泰州新闻网  

  过去的十年,是泰州市民生不断改善的十年,也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群众福祉持续增进的十年。

  这十年,泰州这座城市的颜值与气质在不断提升,城与乡、乡与城也越来越“近”。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在逐年缩小。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收入增长,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在5年内连跨5000亿、6000亿元两个千亿级新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上400亿元新台阶,经济“块头”持续变大。

  得益于此,经济发展的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到了城乡居民。十年来,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保持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自2015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呈现略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

  统计显示,2012年至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从绝对值来看,2012年至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国水平由2076元扩大至640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国水平由3771元扩大至8470元,超全省水平由27元扩大至610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达43777元,比2012年增长116.1%,年平均增长8.9%。

  更为可喜的是,十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成功实现“十年翻番”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数据显示,2020年泰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70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经推算,扣除价格因素后,2011年至2020年泰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5%,10年累计实际增长105.5%,即2020年泰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0年的2.06倍,成功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

  共同富裕新格局加快形成

  城乡收入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表征城乡融合程度。

  从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的统计来看,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818元,比2012年增长105.4%,年平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01元,比2012年增长125.3%,年平均增长9.4%。由此可见,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快于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19.9个百分点。而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来看,2012年为2.15,2020年则首次降至2以下,2021年为1.96:1,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现逐年缩小态势,共同富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说明泰州市城乡融合程度在逐年提升,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省及市各项政策的有力有效实施。特别是泰州市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动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这10年,哪些收入推动了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统计显示,居民四项收入得到了全面增长,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了106.4%、107.2%、160.4%、147.6%。从收入结构来看,居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四项收入构成结构不断优化,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占比分别下降了2.9、0.7个百分点,人均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提高了1.7、1.8个百分点。

  【新闻多一点·百姓致富故事】“ 芦笋奶奶”带领贫困村成功逆袭

  “有女不嫁大安庄,家里穷得精大光。”这是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当年的写照,也是张宏珍2007年被任命大安村党总支书记时的真实状况,当时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5000元,还有60万元的外债。

  成立村办企业、盘活村级固定资产、鼓励乡贤能人回乡创业……2007年到2016年张宏珍四处取经,先后尝试了多种致富途径,最终都因各种因素而失败。

  2016年,张宏珍一趟趟跑到南京、上海、山东等地蔬菜批发市场寻找商机,一次次筛选,最终打定了种植芦笋的主意。因为芦笋营养好、投入少,关键是它的售价高。

  为了种好芦笋,张宏珍一边购买书籍学习,一边组织大家到启东、溱东等地偷师学艺,同时她自己带头试种,在获得成功后,便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大安村的芦笋产业火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上海、南京等地的批发市场以及泰州本地的蔬菜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芦笋供不应求。

  疫情期间,芦笋销售不畅,张宏珍便带领村民,通过镇宣传科借助学习强国“农产品代言”、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寻找销售渠道,消息发布1天后即实现订单销售2000多斤。

  如今的大安村,凭借特色农业产业,早已经甩掉贫困帽子,2018年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芦笋产业销售额最高的一年达到80万元。

  因为芦笋,大安村成功逆袭,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也因为芦笋,张宏珍为村民们趟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并被村民们称为“芦笋奶奶”。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