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无锡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水芹村建起研究院,科技成果“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2021/10/15 20:34  无锡新传媒  

  说到宜兴万石,有一样农产品的名气可不小,那就是后洪村的水芹。近日,小小的“水芹村”迎来了一位“贵客”,由镇里牵头成立的水芹研究院建到了村委旁边。研究院虽未正式投用,但一批科技新成果率先“下乡”,打开了传统农业发展新思路,为城乡融合助力。

  对于后洪村来说,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并不稀奇。该村与扬州大学的合作已有15年,频繁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让水芹从原来的秋冬生产一季转变为四季种植。而这样的一套四季种植技术不但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更实现了亩均效益翻番。

  专家教授走向田间地头,农民和专家“打交道”成为常态。除了“老朋友”扬州大学外,研究院还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四位合作伙伴根据自身专长,制定研究方向,涵盖产品深加工、质量安全、新品种开发等。目前,研究院的核心人才团队有15人,包括省农科院6位专家、扬州大学3个研究团队等,其中不乏水生蔬菜栽培专家李良俊这样的业内知名人士。每月,这批专家会带着课题、团队到村里进行研究指导。为方便“接待”村民,研究院还专门设立了专家答疑窗口,在种植方面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专家进行解答。

  新理念替代“土方法”,小小芹菜种出“大文章”。近期,省农科院已将两项专利到万石进行了成果转化。其中,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将充分应用到水芹全程追溯中,在研究院成立质检中心。而扬州大学从种质资源库中拿出了12个新品种到镇里进行了实验。记者在大棚内看到,近2亩的试验田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块,其中已有不少新品种长势良好。“水芹机械化收割已在实验室成功实施。”带着这样一个消息,扬州大学还特意在万石成立了机械化研究团队,着力化解农业生产劳动力密集的短板。水芹酱菜、水芹馄饨……如今,田间地头的水芹在江南大学研究团队眼中大有可为,未来团队计划进行膳食纤维方面的研究。

  据了解,为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宜兴正尝试建立创新科技人员入乡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平台载体等试验路径。如允许涉农科技专家、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专利等多种生产要素入股。(蒋梦蝶)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