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徐州 > 要闻 > 正文
江苏徐州:从“地球伤疤”到“绿色花园”,绿色创新托起民生福祉
2021/10/19 17:39  徐州日报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徐州铜山区,风吹过一望无际的麦田,荡漾起一波波金黄色的麦浪。

  徐州贾汪区,潘安湖层林尽染,湖心捕食的鹭鸟,慕名而来的游客,让整个景区生机勃勃。

  徐州沛县,光伏产业园内,一排排发电板整齐排列,催生新的“阳光经济”。

  谁能想到这色彩斑斓的秋意都根植于一如黑洞般的采煤塌陷区?

  曾经,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煤田赋存面积1400平方公里,累计开采达11亿吨,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动能。然而,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留下42.33万亩采煤塌陷地,成为“地球伤疤”。

  数十年来,为了抚平“地球伤疤”,徐州市坚持以采煤塌陷区治理为突破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任接着一任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治理方式,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26.64万亩。

  “浅种田,深做湖,稳沉土地造园区”“人为本,民为先,安居乐业能致富”“黑变绿,废变宝,产业结构再升级”……煤矿塌陷地治理的“徐州模式”生动诠释着绿色、共享、创新的发展理念,在曾经的采煤塌陷区上唱响了“树枯地竭化身绿意盎然”的希望之歌。

  浅种田,深做湖

  稳沉土地造园区

  用绿色发展解生态之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徐州市贾汪区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神农码头考察。这个曾经荒芜的采煤塌陷区,经过生态修复、景观构建,已经变成湖水盈盈、杨柳依依的湿地景区。

  潘安采煤塌陷地曾是徐州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贾汪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负责人回忆,通过采煤塌陷地的复垦、生态环境的修复、湿地景观的开发,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提升。

  在潘安湖风景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看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以鸟岛为例,目前这里生活20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有十多种。优越的生态环境让潘安湖风景区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而潘安湖的变化,仅仅是展示全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一扇窗口。近年来,徐州市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中将生态环境修复与土地复垦利用、湿地景观打造、产业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成功使一批生态包袱化为发展资源、生态疮疤化为发展亮点。

  徐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负责人表示,矿区综合整治,科技支撑非常关键。他们不断攻关,恢复土壤生态调节功能,拓展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浅种田,全市通过复垦复耕共治理塌陷地约16.3万亩,有效提高塌陷区土地产出能力;深造湖,全市通过湿地景观建设治理塌陷地面积约3.5万亩,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而且为山水城市建设拓展了空间。稳沉土地造园区,目前,仅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工业园和泉山经济开发区就利用了4万余亩采煤塌陷地进行园区规划,实现了塌陷地的高效益、综合化利用。

  “你肯定想不到这片农田,以前是荒草丛生的塌陷地吧!”指着千亩见方的农田,铜山区柳新镇有关负责人话语中透着自豪,“经过我们复垦,这些地现在全成了吨粮田。”

  曾经“逃离”矿井的90后女孩朱雪,也回到了家乡,做起了潘安湖上的“船娘”,每天自豪地向各地游客介绍家乡的变化。

  许多外出打工者也纷纷回乡创业。外地的企业家们在园区落户,成为了“新徐州人”。

  如今的徐州,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每一帧都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人为本,民为先

  安居乐业能致富

  用共享发展解百姓之急

  在徐州沛县汉居雅苑的农家小院中,曹大奥给女儿办起了生日“party”。母亲孙后侠则在二层小楼内的厨房中做着香喷喷的饭菜。他们曾是沛县安国镇左尧村的村民。因为地处张双楼煤矿采矿区,几间瓦房出现裂缝。去年,他们以每平方米400元的差价,置换到了这座180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天然气、自来水一应俱全。经过一年的装修,上个月如愿搬入新居。

  走进杨屯社区,只见幼儿园、卫生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商贸城、电影院、村史馆等一应俱全。杨屯社区原是两公里以外的老杨屯村,因为所在地有采煤计划,属于压煤区。2015年,按照村的建制,生产组、村民、邻居不变原则整村搬迁,同时物业费、水费等费用均由社区出资。目前社区1416户4368人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徐州市塌陷区治理的基准和动力。

  “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五权交给农民群众。对压煤的58个行政村、144个自然村共12.7万户农民,开展逐村逐户调查,摸清底数和实情,深入了解群众居住现状、住房改善意愿和意见诉求。”沛县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完成村庄搬迁约110个,安置居民约4.8万户,不仅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效加速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现在家搬到了镇上,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小孩上学也方便了,我现在在附近宜沛园区上班,生活很惬意。”曹大奥对新生活非常满意。“我们这里交通也很方便,快速路通了,15分钟就可以到县城。

  “以前全家四口人就一亩多地,我自己也没啥工作,就三间瓦房,还漏雨,当时成了贫困户。”杨屯社区居民李爱国不好意思地说,“搬到社区后,镇里安排我们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现在我在商贸城开了家网店,一年收入可达到十万块,今年我还买了车哩!”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劳者有所得。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徐州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探索,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利用新技术,灵活运用和吸纳各类资金,项目化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才使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向绿色生态城市蜕变,也为众多正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徐州模式”。

  黑变绿,废变宝

  产业结构再升级

  用创新发展破转型之困

  2016年底,徐州市区最后一座矿井关闭,一个时代成为过去。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培育形成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六大新兴主导产业集群。

  徐州贾汪区最早实施了采煤塌陷地建筑利用技术,采取粉煤灰、矸石充填等手段,挖高垫低、挖潜利用,在塌陷区上建起了面积达28.2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徐州工业园区,先后落地金浦钛白、恩华药业、金致新能源、美利圆环保科技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

  徐州沛县光伏产业园曾经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涝洼地”,如今华丽变身,催生新的“阳光经济”。园区先后引进19家光伏发电企业,利用塌陷土地3750亩,光伏电站装机总规模达到173.3兆瓦。目前,徐矿集团、中煤集团、华润集团3家公司拟利用3.16万亩采煤塌陷地开发建设集中式光伏基地,总投资70亿元,装机容量1.4GW,年发电量17亿度,建成后每年将节约标准煤26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万吨,将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沛县力量。

  从“挖煤矿”到“挖数据”,华美热电厂的负责人曹庆华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淮海大数据部部长。这家扩建于庞庄煤矿旧址的企业,利用关闭矿井后的闲置土地、安全电源等优势,建起了淮海大数据中心,已有多家企业入驻。

  2019年6月,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伯恩哈德·穆勒在第二次到访徐州时表示,徐州让他想到了德国的鲁尔区,曾经也是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如今通过修复和治理,已华丽转变为德国科技创新的重镇。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和德国鲁尔区类似,徐州并不满足于生态美,当下正在致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高地。 2020年,招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50家,总数突破1000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63家,新引进领军人才441人,招引大学生4.3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2015年的4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08个,徐州俨然上演了创新的魔法。这座老牌工业城市,甩掉了沉重的生态包袱,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涅槃重生。

  想象一下,千百万年前的徐州一定是绿意盎然的,就是那一片绿色,经过沧海桑田,经过千百万年的黑暗,才以“煤”的形式重见天日,为徐州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

  畅想一下,未来的徐州一定也是绿色的,因为现在的徐州,正努力植树、造湖,走绿色转型之路,把“地球伤疤”打造成“绿色花园”,把这片“绿”还给历史,还给人民,还给未来。

  ◎徐报融媒记者 孙冯燕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