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盐城 > 要闻 > 正文
江苏阜宁:激活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2022/08/01 21:13  盐阜大众报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是盐阜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影响力强。近年来,阜宁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促进“红农旅教”融合发展,红色资源正不断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源泉和发展动能。

  整合红色资源 彰显地方特色

  抗日战斗时期,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阜宁长达17个月,使其成为华中地区抗日指挥中心。全县现有红色遗存79处,以烈士命名行政村15个,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陈集镇停翅港村留下许多光辉足迹。

  如何让深厚红色基因发挥最大价值?阜宁县委、县政府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将红色资源与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及乡村观光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研培、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走出一条以红色文旅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阜宁县不断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力度,大力支持革命旧址和红色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专门成立红色遗存保护利用中心,对全县现有红色遗存按照“一题四点”进行统筹规划和整合提升,突出“铁军在阜宁”这一主题,对陈集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羊寨单家港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芦蒲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益林新四军三师师部纪念馆等有重大影响且有一定基础的红色景点进行展陈提升;围绕“党的建设、党的领导”这一核心专题,将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苏北文工团等重大事件进行集中展陈;将盐阜区第一次反“扫荡”斗争、单家港阻击战、陈集歼灭战等重大军事斗争场景再现;搜集编写《卫国干城》《新四军军部在阜宁》等资料文献,出版《红色阜宁》《新四军在阜宁》等新时代文明实践读本,全县有17处革命遗址入选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融入产业发展 助力富民强村

  阜宁县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通过构建产业、休闲、研学、民宿、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发展体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开启“红色+”新跨界融合模式。村级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经营实体、项目分红”,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收入从过去几万元增加到5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

  为推进“红农旅教”融合发展,避免同质化和产业单一化,阜宁县创新推广“红色教育在馆内、军事训练在营地、劳动实践在田间、吃饭住宿在农家”的红色研学模式,各个景点赋予不同红色内容。

  打造精品红旅线路,以全市2号旅游公路为主脉,将红色遗存与七彩农业公园、北郊生态园、金沙湖、马家荡、喻口古镇、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等自然人文景区串点成线,重点打造阜宁红旅“一日游、两日游”精品路线。

  建设红色学教融合平台,突出红色教育主线,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在四个主要景点开辟寓教于游红色教育课堂,围绕不同主题展示讲解,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与省、市委党校和各类干部学院对接,建设教育教学基地,扩大阜宁红色资源影响力。

  做特红旅体验基地,将特色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红色旅教线路,同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通过革命情景再现和农事实践体验,寓教于游、寓乐于游,吸引青少年在农事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推进红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开发,推出“阜宁红色六景”月饼、新四军题材“红色面塑”,让农产品搭上红色IP,既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又带动了农民增收。

  加快红旅新业态发展,通过帮扶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积极性,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向农家乐、农副产品和红色文创销售、民俗风情体验等旅游消费新业态延伸,全县培育“红农旅教”融合新业态项目162个,年均接待22万多人次。

  做厚红色底蕴 带动绿色生态

  积极探索“以红促绿,红绿并进”村庄健康发展模式。突出新四军第三师师部旧址、苏北文工团旧址、马荡剿匪战斗等红色资源节点,围绕绿化景观、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鸟类栖息地等推进湿地修复;实施串场河沿线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挖掘“古码头”、烈士村等遗址,承载文化记忆、彰显“红色+生态”特色滨水空间。

  经过多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个个具有红色革命历史基因的生态村庄既体现凝重红色文化底蕴,又展示出乡村振兴现代气息,进一步激发村民环保和生态意识。以红色涵养村庄发展,推进乡村自然风光改造、自然资源利用,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红色资源开发始终,在发挥红色基因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既孕育出马家荡大青蟹,又生长出桃花源红苹果。让《乡愁·阜宁》《竹海晓光》《钻天古榆》中老井老桥老物件、老村老树老建筑,依稀可见的明清古建筑,青砖黛瓦中沉淀革命岁月,讲述阜宁老故事。

  拓展红色传承 丰富乡村文化

  新四军文化村、湖海艺文社、苏北文工团、新安旅行团等丰厚的红色文化滋润着阜宁大地。阜宁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和平台,推出集时代化、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于一体的文化产品,增强传统红色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植入方式。

  今年暑期,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阜宁实践期间,以阜宁人民抗击“6.23”特大龙卷风自然灾害的过程为实景,创作出极具阜宁精神的红色剧本杀《风暴之上·破晓》,通过剧本杀这个当代青少年群体中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搭建“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实现当代青年与红色先辈、典型模范人物跨时空对话。

  “学党史、跟党走,让朋友圈红起来”系列活动,精心打造《早安阜宁》《夜读阜宁》两个栏目,形成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宣传阵地。纪录片《阜宁战役》在中央电视台四套《国家记忆》栏目播放;新春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被央视《晚间新闻》栏目专题报道。新四军题材“面塑”非遗传习展活动被央视《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连续报道,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拓展,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弘扬红色精神 坚守初心使命

  多年来,阜宁县一直把全县红色印记作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红色文化强化堡垒阵地,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抓实抓细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红色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壮大乡村治理红色力量。

  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开办村(社区)干部红色大学堂。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先烈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忠诚担当的精神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走近79处红色遗存和15个以烈士命名的村、路、桥、学校,追忆红色历史,传承初心使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在价值理念、价值导向、价值目标的内在耦合关系,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可、认同,并自觉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断谱写全县乡村振兴新篇章。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