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镇江 > 资讯 > 正文
尘封已久的石闸、石桥重现市区 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新发现
2020/11/10 22:14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日前,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项目,通过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位于会莲庵街北侧,北临长江路,东至河北街、南至会莲庵街,西靠东方诚园。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25米,项目占地面积37500平方米。在这块考古工地中,发现有房址、石桥遗迹、河道遗迹、石闸遗迹等。其中,本次考古发现的石闸、石桥遗迹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该地块考古发现的石桥遗迹为平板石桥,大致呈东西向。桥面石早年移除,现仅存一块,残长约4.1米、宽0.69米、厚0.34米。桥体全长约17米,宽4.7米,仅存东西桥墩两侧的石墙,错缝垒砌,面光滑,石与石之间采用糯米纸嵌缝。根据该地块考古发掘的另一块石碑上可知,该桥名为登仙桥,当属清代石桥。

  本次考古发现的石闸遗迹,叠压于石桥之下,呈东西向。由东、西闸墩和闸口组成。东、西闸墩总长约21.6、南北宽约15.4、高4.7~5.2米。其平面呈两个梯形,均由石墙和夯土构成。石墙采用了工整石块一顺一丁错缝叠砌,石与石上下之间用石灰、糯米汁作粘结剂,横向之间凿有燕尾槽,并用铁锔扣加以固定。石墙内侧填筑大小各异块石,上窄下宽贴附。夯土为两层,上层呈灰泛黄色,质地紧硬,含碎砖粒、木炭灰,石灰渣,厚约4.2米;下层土色灰黑 ,质地紧,含木屑、木炭灰、少量贝壳,厚约1米。闸口由闸槽、闸底木板组成。闸槽,平面呈“凹”字形;宽0.25、进深0.19、高5.2米。闸底木板,位于闸槽底部,东西长约7米、宽约9.6~14.8米。因石闸叠压于登仙桥下,故暂推测其年代不晚于清代。

  根据史料记载,嘉定十一年(1218),镇江闸口水道淤塞,原有通接潮汛、调节启闭的五闸也因此“积岁不开,木玘(qi)石泐(le)”。于是南宋知府史弥坚在修复甘露港的过程中,调整了入江水渠布局,不再沿用上闸之东的北上旧道,而是移至下闸以东,再转向东北一线入江,并又在水渠上建了上下两个闸,这样可以靠近归水澳及转般仓,便于取给水及转运航行。此外,考虑到二闸之间不能容纳很多船只停泊、避风,另在甘露寺前的北固山西侧因势造秋月之潭,作为船只停泊、避风的港口。这样旧有的水闸也全部增筑、修葺一新。其中,新建的上闸又称内闸,《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关津”载“史弥坚置,后改建登仙桥”。故而登仙桥所在位置也是南宋甘露港水渠的重要坐标。

  登仙桥和石闸的发现,对研究镇江长江及运河的历史文化、镇江水域及航运的历史变迁等,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因此,相关领域专家建议将此次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发现的石闸、石桥原址保护,依法将其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并落实保护措施。

  交汇点记者 董超标 通讯员 宁娜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