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2/12/08 15:3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创新创业工作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院校应切实增强做好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的责任感,落实教育主体责任,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愿景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上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经典教育问题。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全面落实教育理念,是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是帮助学生发展非智力素质。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锻造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提高其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掌握应用,培育个性发展。二是帮助学生提升完善健全人格。高等院校要指导学生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培育创业品质,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合理植入各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中去,增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三是推动学生组建自我道德体系。高等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视学生自我道德发展,培养健康道德审美,培育积极进取品质。

  全力打造隐性教育课程体系,

  开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新视角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知识与能力是相互重叠的,而重叠区域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更多地源自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因此必须重视在教育中开发更多的隐性课程,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进行文化内容的环境建设。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文化元素。要开设各类文化沙龙讲坛,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类社团活动,系统设置人文社科类教育课程,建立多元化融合的文化氛围,积极有效辐射创业情感,形成适合人才发展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二是进行时空内容的环境建设。高等院校要通过情景教学、模拟创业、案例展示等形式,将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显性化,通过积累不同情景、不同问题的应对之策,使学生在类真实的创业环境中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知。

  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作用,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新模式

  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多次就“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提出相关要求。2021年7月,苏州大学获批为试点单位,建设富有苏大特色、符合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智工舍社区,聚合协同资源,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设。一是探索“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新模式。苏州大学创新党建引领和创新创业的双融合模式,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青年大讲堂等活动,挖掘智工先锋榜样案例,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紧迫意识,不断促使学生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去。发挥“党建+”溢出效应,推进融合教育走实走深。二是推动社区硬件空间建设。苏州大学成立智工舍创新实践中心,构建“智工舍—双创中心—装备研究院—智工舍”的闭环科创项目培育体系。“一站式”学生社区对学生内隐学习、参与性学习及替代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空间,高等院校要以学生社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探索新的实践环节。三是增设公益性创业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增设高等院校公益性创新创业竞赛,弱化大赛的竞争色彩,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构建在线“互动协同”模式,

  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参与体验意识更强,高等院校应把凸显人性化与个性化的在线教育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运用互动与协同理论来探索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在线“互动协同”模式,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是科学把握互动协同理论的深厚教育涵义。科学有效的“互动”是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由持续的多向的互动最终形成协同的组织形态,而协同的组织形态对于大学生群体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团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才会具有持久性,创新创业活动才有不竭的内在动力。二是探索虚拟学习社区教学并重的交互系统。虚拟学习社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由线下走向线上的必然选择。线上教育教学离不开“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两种互动方式。结合教育理论中的“主体间性”与互动理论中的“角色互动”思想,通过在线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该系统以形成和提升大学生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三是构建大学生在线创新创业教育“互动协同”模式。通过MOOC+SPOC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寻教师、教材(学习材料)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协同。同时探寻如何借助网络新技术,采用师生视频会议,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实现学习环境下人际之间的互动协同。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高等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它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李丽红(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文为2021年度苏州大学第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大学生在线创新创业教育‘互动协同’模式研究”〈21XM1005〉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