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化美育视角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2023/05/26 09:31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内各高校也纷纷以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从来不是指懂得一门或多门外语、在国外有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某类人,国际化人才需要的是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胜任力,这种胜任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本身所掌握的某一领域国内外专业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经验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都非常重视前两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往往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育。事实上,越是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对参与人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也越高。

  文化素养的养成主要依赖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美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对促进国际化人才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校要加强国际化人才的美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多路径提高国际化人才对西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一是通过通识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将西方美学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去区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美育与智育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美育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在地国际化美育活动。“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国际视野的培养和历练,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需求。学校可通过邀请外教、海外高校来访团开展文化讲演、举办海外优秀电影展播、校园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在校内营造国际化美育氛围。三是支持和鼓励学生“走出去”开展眼见为实的美育实践。通过参访国外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聆听音乐会,感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四是充分利用好来华留学生资源,积极推进中外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组织留学生来源国风情展等活动,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异域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开展国际化美育,不仅要帮助国际化人才了解西方审美体系,做到“看得懂”“听得懂”,在交往中能无障碍沟通、顺畅交流,更要指导国际化人才审视西方审美体系背后的价值观体系。只有深入到价值观层面,才能真正理解和发现多元价值观下东西方审美的差异性,从而避免陷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误区。

  加强国际化人才文化自信和传播中国美的能力。国际化美育绝对不能简单理解为西方美学教育,在强调对西方美学理解和认知的同时,国际化美育工作更要重视对东方文化与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厚植文化自信才是国际化人才美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一是要积极引导国际化人才加深对本土、本民族、本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欣赏和认可,在其中充分发现中国美、感知中国美。二是要引导国际化人才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掌握一个或多个中国美的表达形式,比如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通过实践感知中国美、传承中国美。三是要带领国际化人才创作各种形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通过创作创新中国美、拓展中国美。让国际化人才在发现、感知、实践、传承、创新、拓展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并将中国文化自信嵌入自己的肌体和灵魂。

  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作为今后中国对外交往的主体,国际化人才在自身领悟中国美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承担起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美的任务。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展示中国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一是要指导国际化人才使用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和表达形式来诠释中国美,二是要引导国际化人才利用现代化媒介和工具来呈现中国美,三是要指导国际化人才采用合适的推广模式让海外人士悦纳中国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而在国际文化和艺术交流方面做到双向打通,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辐射力与对外吸引力,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提高国际化人才对中西方美学的融通能力。“文化融通”是对“跨文化交流”这个概念的提升,跨文化交流强调的是破除障碍,而文化融通强调的是合作共赢。提升国际化人才对中西方美学的融通能力,一是需要指导国际化人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弄清楚融通的源头和对象是什么;二是需要帮助国际化人才了解美学的演化历程和潮流趋势,知道融通的方向是什么;三是需要强化国际化人才自身的思维迁移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融通的效率;四是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兼容并蓄、尊重差异的价值取向,避免融通中产生偏见。这样的能力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要由教师的悉心指导延伸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历由学生的理论探究再到生活实际运用的过程,才能初见成效。

  史书明 王文琴(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第三期建设资助课题“国际化视域下美育传播路径研究与实践”〈A1-5001-22-00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开放经济驱动下江苏高校在地国际化的路径和实施策略研究”〈B-b-2020-01-52〉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