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调研|全产业链融合创树联农带农新标杆——海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调研报告
2022/12/19 12:17  新华传媒智库  杨建 丁亚鹏  

  海安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禽蛋之乡。2017年,海安现代农业园获批创建首批省级示范园;2022年4月28日,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又成功跻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为南通市首家创建国字号农业产业园。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现状怎样,有何特色和亮点,距离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园还有多远,等等。11月下旬,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赴海安实地调研,一探究竟。

  规划篇

  高点定位,

  建设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区

  从现代农业园到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字”之差折射海安农业已经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经过不断完善后的海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25.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0万亩,涵盖7个区镇、16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65.3万人,占全市近八成人口。如何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凸显海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更大程度上联农带农惠农,引领广大农民奔向共同富裕?海安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着力打造以“稻米+禽蛋”产业为支撑的海安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海安“鱼米之乡”“中国禽蛋之乡”的优势地位。

  在目标定位上,海安聚焦打造全国一流、区域领先的产业集群,形成集优质水稻种植、饲料加工、良种扩繁、苗鸡孵化、蛋鸡养殖、品牌大米(蛋)销售、稻米(蛋品)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种养循环、社会化服务、科技研发于一体的融合发展体系,聚力建设“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先进区、智慧农业样板区、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稻米+禽蛋”产业生产、加工、科技、品牌全产业链集聚区,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要求,结合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生态条件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充分衔接南通市与海安市相关规划。根据产业园空间特征和产业分布情况,园区按照“一心五区、一场多基地”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

  在时间安排上,制订2022-2026年五年规划,从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地建设、主体培育、产品开发、品牌建设、联农带农等方面逐步发力,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科技支撑有力、融合发展显著、绿色发展领先、联农带农突出、政策支持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在政策支持上,除中央、省级、市级出台系列财政补助惠农政策外,专门提出“一粒米”“一只蛋”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印发海安市2022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海安市国家现代产业园创建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明确2022—2024年为产业发展攻坚年,将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投入不低于16亿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园建设,有效激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及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不断推动稻米、禽蛋两大主导产业提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对园区内龙头企业与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或由政府主导共建的产业研究院,市财政按不低于40%的出资额给予奖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的企业研究院奖励5万元。高校院所在园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年服务企业10家以上且取得实效的,资助运行经费10万元。人才引进政策按照“海陵英才”计划执行,企业新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并实质运行的,给予20万—100万元补贴,来海创业就业的,按照有关文件享受落户补助、生活津贴、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优惠等一系列政策。

  实践篇

  做精做优,

  拓展两大主导产业价值链

  海安市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加强科研院所联系,抓好数字智能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走出一条科技引领、产业兴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农技服务体系。海安在全省率先探索设立农业区域服务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局属专业站所挂钩联系到片、区域服务中心分工到镇、乡土技术人才示范带动到户”的管理模式,坚持每周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采用菜单式和小班化指导,农技人员随叫随到,畅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在园区内全面推广绿色优质种养技术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积极推广稻鸭共作、稻渔(虾、蟹)立体种养绿色增效技术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种养循环发展思路,紧扣“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三个重点环节,示范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水稻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病虫智能测报等新技术模式,实现减肥减药增效。2021年,产业园亩均化肥比2015年下降8%以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应用评估率100%。

  强化院士作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程共建江苏海安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从品种筛选、机械化栽培、节肥节水和病虫害绿色防控、谷物收储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建立优质绿色高产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辐射推广;园区内天成集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刘秀梵建有“院士工作站”,不断推进家禽养殖先进技术应用。目前,海安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等22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成果转移转化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水稻科研创新基地”1个、“技术研究院”1个、“研究生工作站”3个。

  推进科技创新。积极与科技院校合作,聘请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咨询、规划设计、远程会诊等服务、整合相关科技人力资源,为稻米、禽蛋两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出谋划策,不断提供科技原动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天成集团建有江苏省新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建有行业内符合GMP标准的中心化验室和大型水产、家禽养殖试验基地。稻米产业着力在营养强化米、婴幼儿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突破,禽蛋产业继续巩固蛋液物理性分离和蛋白粉加工等精深加工优势。2021年,园区41家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投入总额为4.74亿元,带动实现收入365.25亿元,实现净利润10.47亿元。

  数字农业赋能。创新研发智慧农场小程序,农场主通过“智慧农场管家”小程序实现地块的管理,农事操作记录,拍摄农场小视频。同时程序集成各类摄像头、传感器、控制器,方便农场主根据自身需求对农场进行智能化管理。小程序对接“寻味海安”电商平台,农场主可轻松实现开店、直播、直售、组织团购、市民认养等一系列环节。同时无缝对接“寻味海安”电商平台小区无人自提点,极大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以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提升农业产业整体质效。目前,海安已新增智慧农场示范点10个,累计培育农业物联网示范点110个,接入省物联网平台设备218组。

  实行质量追溯。将园区内种植养殖大户全部列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巡查、抽样、检测、追溯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起农产品产地准出的“智慧天网”。2014年底在南通市率先实行移动监管,市、镇、村三级全部使用移动监管APP进行巡查、监测、信息上报、农产品生产主体使用追溯APP实行生产过程记录、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2021年全市建立健全开证主体信用记录生产档案3994个,打印出具追溯标签498220张;强化对带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实施信息化精准监管,巡查、检查、检测覆盖率100%。

  强化品牌创建。一是支持园区内稻米、禽蛋产业相关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原产地产品认证和质量安全认证;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国家级等权威检验机构对产品特色优势量化指标进行检验检测,扩大产品质量、品牌的影响力。园区主要企业相继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SQF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建设“稻米+禽蛋”示范体验交流中心,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供全产业链生产过程、产业文化的展示和体验,开展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推广,打造农旅融合精品线路。三是建设“稻米+禽蛋”产品电商销售平台,打造“寻味海安”区域公共电商平台。

  成效篇

  提质增效,

  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

  海安通过政策、科技、生态、质量、品牌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培育和壮大了以稻米、禽蛋为主导的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凸显强村富民效应,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设施全面升级。通过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创新“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的建设机制,海安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高标准农田比重超95%,农业信息化水平达6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8%,农民的种粮效益有较大提高。在海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雅周镇的万亩农业示范区内,69岁的韩宝富承包的900多亩地,稻麦两季,种植的优质稻米亩均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种地年入百万成为生动的现实场景。

  农业配套设施完备。以央企(中储粮南通直属库)、省国企(江苏三零面粉)、南通季和米业有限公司、江苏富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集粮食仓储、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饲料等粮食加工,以及粮食物流、检测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其中粮食仓储能力47万吨,1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4座,粮食年中转能力500万吨。建有功能齐全的保鲜库、冷藏库、冷冻库、超低温速冻库、冰库等355个,总仓储能力超35万吨,其中海安市万吨冷链项目总投资30亿元,仓容20万吨。

  主导产业特色突出。据统计,海安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55.8万亩,平均单产648公斤,连续9年雄踞全省第一;全市拥有稻米加工企业68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吨,产能全省第一。全市注册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31个,其中绿色大米产品23个,省级绿色优质小麦基地认定面积31.49万亩、省级绿色优质水稻基地面积49.9万亩。蛋鸡饲养量位列全国前茅,常年存栏蛋鸡1800多万羽,年饲养量3500万羽以上,共有蛋鸡规模养殖场(户)1930家,其中省级规模养殖场284家、市级规模养殖场1201家、县级规模养殖场445家。天成公司的无菌蛋1枚可卖到3元、溏心蛋1枚高达4元;康德公司用鸡蛋加工生产的蛋黄球、蛋白粉等生物制剂,不仅市场热销,而且利润可观。统计显示,2021年,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稻米产业总产值达27亿元、禽蛋产业总产值102亿元。可见,海安禽蛋产业已经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资源利用达到极致。通过试点和推广,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了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将“粪污”变成“粪肥”,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2008年以来,海安市种养环节生态循环利用设施累计投入逾20亿元,2021年各类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7.8万吨,基料化利用3.02万吨,饲料化利用7.45万吨,工业原料化利用5.28万吨,肥料化利用38.5万吨,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相继获批中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和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

  品牌培育成绩斐然。一是在品牌培育上着力。积极探索从产品包装、Logo、企业文化等方面,与中央财经大学合作开展海安鸡蛋区域公共品牌策划和研究,挖掘海安鸡蛋地标文化、绿色食品文化,打造海安鸡蛋农产品文化体系。目前围绕稻米、禽蛋及其制品注册商标93个,其中获省名牌证书15个,南通市知名商标21个,“海安大米”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海安大米”入选江苏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目录。二是在品牌宣传上发力。积极打造以“海安大米”等公共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亮点的品牌矩阵,形成品牌力,通过动车冠名、地铁广告、抖音短视频等多渠道立体化传播方式,提高海安特色产业的辐射面、影响力。三是在品牌营销上聚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生产、精准定位、统一包装、适度营销,将“老品牌”唱出“新花样”。通过直播带货、体验消费等方式将海安大米、鸡蛋打入一线城市高端消费市场。目前已培育电商238家。四是拓展营销渠道。围绕“政府搭平台、农民安心种、企业努力卖”的种销模式,开发的“寻味海安”生鲜优质公益平台,在稳住“菜篮子”的同时打开了农产品销路,培植了发展新动能。2022年“寻味海安”成功获批江苏省“产销对接 公益助农”十佳平台。下一步,继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在大型超市设专柜,在苏浙沪的大型批发市场设专营店,提升海安“稻米+禽蛋”产品知名度。

  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

  执笔人:杨建 丁亚鹏

标签:海安;现代农业产业;禽蛋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