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数字技术加速赋能应用场景示范性转化
2023/01/10 08:32  新华传媒智库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重塑经济结构、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江苏省是全国数字经济大省,截至2021年底,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5.1万亿元,居全国第2位。然而,数字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仍较为明显,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省数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充分释放其所蕴含的放大、叠加、赋能的经济效能。

  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建设为数字经济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真实的试验环境和大规模的验证数据,有助于企业明确创新方向,加速集聚商业化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不仅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此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教育、就业、养老、社保、救助等服务场景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但客观地说,其场景建设的碎片化现象仍较为普遍、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应用推广力度不足、群众获得感不强,数据安全方面也存在一些隐患问题。对此,江苏应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创新发展,发挥好其在加快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制定“场景应用清单”,提升供给精准性

  应用场景设计应强调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力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精准匹配应用场景供需。这不仅可以提高场景建设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也有助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实践中,江苏应进一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瓶颈,如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建设、“碳中和”以及智慧政务建设中的信息收集、共享、处理等,精心设计“场景应用清单”,促进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场景征集遴选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基层和民众力量,围绕当前需求最为迫切、遇事解决最为棘手的高频事件进行应用场景的设计,以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赋能作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同时,鼓励各城市结合自身禀赋特色、产业特色以及前沿技术和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开展场景创新工作,出台地方场景创新促进实施方案。依托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谋划具体应用场景,力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性场景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引航。

  构建“多跨应用场景”协同机制,强化建设系统性

  在经历了前期大量的小范围探索以后,目前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内容设计也从过去的分散式场景向系统化场景转变。江苏省也需强化应用场景建设的系统思维,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将原先零散的应用场景进行系统化整合,突破场景碎片导致的数据壁垒,促进数据要素的有效流动和配置。要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推动“城市大脑”的建设,以此整合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场景,促进各个场景之间的无缝对接,探索构建“多跨应用场景”协同建设机制,鼓励和促进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协作联动,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可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动建设大数据“目录区块链”,建构起数据共享的新规则、新秩序,并以此为基础围绕场景有的放矢地开展数据调度,促进数据资源在场景建设期间的有效流动,提高对数据资源利用的统筹和配置效率。

  激发中小企业参与热情,提高组织创新性

  广大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但是在参与场景应标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应用场景的建设上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广大中小企业的参与。要避免场景建设中的垄断性问题,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场景建设的公开招标,降低对企业规模等方面的约束性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建设,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动性,构建起政府“搭台”、社会各界“出题”、企业“答题”的发展架构。鼓励场景承担者将项目进行技术拆分,或者将不同技术环节进行拆分,形成应用场景建设的企业联合体,促进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其中。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应用场景的建设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推动场景的开发。

  注重成熟场景落地推广,突出应用示范性

  目前,不少应用场景的建设存在周期长、转化率低、落地行业被动受限等问题。为此,江苏要高度重视应用场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将“具有示范作用”作为应用场景设计和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试点项目,要加快形成可推广和可复制的经验,在其他园区、城市进行推广,并通过共建等形式在其他省市进行推广和应用。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示范场景落地推广平台,鼓励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应用或吸纳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示范场景,对于主动应用或吸纳示范场景的部门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还要加大对应用场景落地推广的第三方市场机构的培育,帮助已经成熟的应用场景项目寻找更加广大的市场空间,推动场景应用从“样板间”向“商品房”加速转变。

  黄南 王聪(作者分别为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经济发展与中国产业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与机制研究”〈19BJY093〉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