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智库专家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魅力和文化意蕴
2023/02/17 09:21  
 

高频率、多批次引用成语来阐述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色,因而特别引人注目。用生动形象、意蕴深远的中国成语来创设外交语境、表明外交立场,并以此阐明世界演变的大势和中国外交的精髓,这不仅彰显了大国外交语言的中国特色,也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语言的精妙水准和独特魅力。

自主观:宣示“不畏强权”,谋求“独立自主”

“不畏强权”意指不惧怕强权和凶暴的势力,坚持正义斗争,语出《诗经·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自古及今,中华民族尽管饱受外来欺凌,但始终不惧豺狼虎豹,始终恪守坚贞不屈的民族品格。当今世界,豪强林立。新世纪以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通过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手段来迫使我国就范。面对严酷的外部形势和严峻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展示了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号召全党要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将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独立自主”最初出自茅盾《子夜》,后经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而传播开来,意指国家或政党要维护自身主权、不接受外来操控。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将“独立自主”确立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独立自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更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成语“独立自主”总共被四次提及,其中两次出现在外交篇章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出一条合乎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可以说,“不畏强权”“独立自主”是对我国外交自主观的高度凝练。

亲善观:倡导“讲信修睦”,促进“亲仁善邻”

“讲信修睦”意指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语出《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有言:“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不立”的古训。治国如做人,“讲信”方能“修睦”。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在外交场合强调“诚信”理念,诸如“言必信、行必果”“无信不立”“信则立,不信则废”等等。在国际交往中,中国秉承契约精神,无论是投资与通信还是贸易与文化,我们作出的一切承诺绝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亲仁善邻”意指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语出《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睦的邻里关系一直是民众交往的处事原则。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倡导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亲仁善邻”反映了我国与邻国之间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关系。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从战略高度把控外交新形势,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与邻国乃至世界各国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既是对中国多年来睦邻友好政策的精辟概括,也是让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的友好宣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信修睦”与“亲仁善邻”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这两条富含文化底蕴的成语拉近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平等交流的心理距离,展现了中国政府坚定执著的和平理念,表达了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亲善愿景。

合作观:主张“海纳百川”,反对“巧取豪夺”

“海纳百川”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多且广,语出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唐代李周翰注云:“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据此,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在两广总督府衙题写了一副名传天下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条成语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中华民族需要传承的精神。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的国会演讲中就提及“海纳百川”一词,表示各种文明只有在相互包容、彼此融合中才能向前演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巧取豪夺”原作“巧偷豪夺”,指用巧妙的手段或用强力的方式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语出宋代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古人一向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一切东西都难以持久。当今世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等霸道霸凌行径所造成的危害日益深重,某些世界大国的蛮横作派和无理行径,不仅严重破坏了合作共赢的国际生态,也重创了世界人民和平合作的外交愿景。正是在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之际,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的外交政策。

共生观:抵制“恃强凌弱”,摒弃“零和博弈”

“恃强凌弱”亦作“恃强欺弱”,意指依仗强大、欺侮弱小,语出宋代魏了翁《画一榜谕将士》:“毋得恃强凌弱,恃众欺寡,互相争闹,激出事端。”中华民族历来主张矜贫救厄、济危帮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弱肉强食有违时代潮流,穷兵黩武缔造不了和平,互谅互让才能带来稳定,坚守道义才能赢得持久。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前世界喧嚣一时的“恃强凌弱”霸权主义行径作出了深刻批判,重申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恃强凌弱”必定是为了“损人利己”。“损人利己”意指通过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到好处,语出《旧唐书·陆象先传》:“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无论是“恃强凌弱”,还是“损人利己”,最终都难免“零和博弈”的结果。“零和博弈”是一条新成语,也称“零和游戏”,意指博弈各方最终的收益与损失之和永远为“零”。借助这一成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国际交往中的症结所在,主张国际社会应以合作共赢代替“零和博弈”,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展观:追求“人心所向”,顺应“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原作“人心所归”,意指民众拥护并向往的事情,语出《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大势所趋”意指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语出宋代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滚滚车轮不断前行,绝不会因为任何个人和团体的阻挠而停止,这是任何一位明智的政治家都必须拥有的眼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面对错综复杂、变数横生的世界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立足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认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类终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光明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已成为我国外交发展观的真实写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成语言简意赅、深刻隽永。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成语准确地传递出了我国外交理念中的自主观、亲善观、合作观、共生观以及发展观,是中国古代外交理念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语言运用艺术,更彰显了精妙绝伦的东方智慧。

王建军 刘通(作者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22级博士生)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