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以高质量监督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路径研究
2022/12/08 15: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深化农村基层治理,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离不开有效监督。如何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点。

  一、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利益诉求增多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封闭保守的社会格局被打破,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逐步转变,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特别是随着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中的新型社会矛盾的逐步凸显,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如何帮助、引导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

  (二)农村矛盾纠纷复杂,化解难度增大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由过去以家庭和邻里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涉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经济纠纷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由于干群关系紧张、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等导致的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单位间的矛盾纠纷,村民选举纠纷、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等新型矛盾纠纷。面对这些矛盾纠纷,政府虽已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但与群众的迫切需求还存在差距。

  ·农村治理方式简单,作风亟待转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党组织在农业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村级班子成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能力有差异,有的惯用传统工作方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发展要求不应拍。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影响,职责认识比较模糊,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忽视与群众的交流沟通,习惯于通过会议、行政命令、下发文件等方式推动工作,工作职能的转变跟不上形势要求。对待群众,有些基层干部延续单向的管理思维,把农民当作管控的对象,而非服务的对象;有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实、感情用事、处事不公,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农村治理主体弱化,队伍亟待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大量的年轻人通过求学、外出打工、创业等多种途径离开乡村,他们不太关心家乡的发展,农忙季节返乡夏收夏种、秋收秋播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空巢现象严重,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对农村事务关注度不高,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的意愿不强;随着土地流转力度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村里的公共活动,大多以货币形式购买,若无货币补贴,村里很难组织公共活动。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弱化,造成乡村发展的“治理困境”。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是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治理人才缺乏,能力素质不高

  基层治理的关键主体力量是基层干部,提高基层治理成效关键在人,关键在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由于大量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而这部分人文化素养不高,政治参与热情不足,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一部分乡土人才在政策吸引下,回到农村参与乡村建设行动,但这部分人政治素质的配套培养没有跟上,参政能力不强。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较保守,主动学习不够,对一些涉农政策吃不透、把不准,遇到群众建房、耕转非、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等群众敏感、反映强烈的问题,由于村干部对政策理解不深,解释不到位,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激化矛盾。

  (二)基层有效监督缺位,治理力度不足

  基层监督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但农村固定的居住环境带来了稳定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彼此了解,构成了“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人情关系削弱了基层监督的力度,使得监督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敢动真碰硬。另外,多头管理的分散监督影响了基层监督的质效。当前,乡村治理中的监督条线太多、多头管理,加之职责不清,这些监督力量之间合力有限。

  (三)基层干部热情缺失,责任意识不强

  有些基层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干劲减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把工作当作任务,缺乏主动性和热情。不想事不谋事,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应付工作,干事不主动、不积极,坐等上级安排,工作“守摊子”求安稳,不推不动。有些党员干部,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只想安全着陆,混天数熬日头,做事打不起精气神,任凭外边发展变化万千,工作多年面貌依旧。

  三、以高质量监督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难题,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监督体系、整合监督力量,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监督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一)聚焦“谁来监督”,健全监督体系,提升监督协同性

  针对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机制,探索构建职责清晰、优势互补的基层监督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执行有力的基层监督工作格局。强化农业农村局纪检监督部门、镇区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支持和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农业农村局纪检监督部门要安排专人挂钩联系,有效衔接县、镇、村三级监督力量,确保日常沟通顺畅高效,存在问题处置到位。要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依靠自己人管好自己事。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定期开展民主协商,鼓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二)聚焦“监督什么”,突出监督重点,提升监督精准性

  农村基层治理工作,面广量大、千头万绪,要提高监督的精准性,就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围绕农村“人、财、物”这个关键,加大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用权监督约束力度,探索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强化“三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围绕基层干部作风建设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的问题,在思想上加强教育,在行为上细化监督,完善干部约束激励机制,让基层干部物质上不为难,精神上有尊严,引导“无为者”想为,鼓励“想为者”有为。

  (三)聚焦“如何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提升监督有效性

  乡村治理的特殊性和不规则性特点,决定了基层监督不能照搬党政机关的监督模式,要积极探索监督新途径、新载体,推动基层监督提质增效。要拓宽信访举报渠道,推进市县镇三级检举举报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信、访、网、电”受理体系,搭建方便群众参与监督的有效平台,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监督,发挥群众监督主体作用。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监督”,开发综合智慧监督平台,推动村级权责事项“一码公开”、业务流程“一网通办”、举报投诉“一键直达”,给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以信息化为基层监督赋能。

  (季晓琴 唐铁华)

标签:治理;农村基层;农村社会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